明·梵琦
怒
恕者初因气不平,多从逆境界中生。
只消放下浑无事,才涉思维便有争。
诸上善人同聚会,十方菩萨共修行。
如何著得贪嗔汉,一味柔和养性情。
本篇虽是劝人息怒,颐养性情之作,但通观作者大意,实为劝导世人摒弃思维,化解恩怨,摆脱贪欲的缠纠,以追求心灵的宁静之作,其旨远不是一个“怒”字所能函盖的。
人有七情六欲,怒就是人本性的自然流露,但在佛教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定前的凡界,即诗中的“逆境界”,世人在凡界中嗥嗥呲呲,有着数不清的恩恩怨怨和贪嗔痴迷,因而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和折磨。而一当进入佛境,所有这一切顷刻间将化为乌有,因而,世人所斤斤计较,舍不得放下的名誉、利益等实际上都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并且还是能带来烦恼的包袱。诗人在劝导世人摆脱烦恼尘劳纠缠的时候,提出摆脱“思维”的方法,即从根本上摆脱所谓的善恶、真伪、是非、美丑、虚实、雅俗等观念的束缚,昏然蒙昧,无智无愚。接着,与“诸上善人”、“十方菩萨”等所谓“大根人”相对照,诗人又提出普通人,即所谓“小根人”的入道之路,那就是修养情性,柔顺和悦,以抵御贪嗔邪恶的侵蚀。一句话,就是借教悟佛,在修行的循序渐进中求得最后的真如。张拙秀才有一首偈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墨碍,涅槃生死等空花。”第三联中所说的“断除烦恼”就是指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步地淡忘世情,而只是一味地强行抑制,斩断俗根,实际上最终并不能求得真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