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石室


明·宗泐

青青山上松,凿凿山下石。

移来近禅居,窗户生秀色。

室中老比丘,怡然坐终日。

转境不在遗,观心了无得。

疏雨洒崭岩,微风动萧瑟。

所适不自知,何有喧与寂。

这是一首咏禅室的诗。全诗十二句,四句为一层,可分为三层。

首四句为第一层,写松石室的来历。“凿凿”,鲜明的意思。从山上移来青青的新松,自山脚下搬来色泽鲜明的奇石。青松栽在窗前,奇石堆在窗下,松荫窗而石映户,从而使得禅室为之增色不少。“窗户生秀色”,“秀色”二字透出了“松石室”主人对自己禅室面貌焕然一新的喜悦心情。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写在松石室中观心。“老比丘”即老和尚,指松石室的主人。“坐终日”指整天坐禅,故而下两句有“转境”、“观心”之语。“转境”、“观心”皆坐禅时的心理活动。“转境”,指心中浮现一个接一个的意念。“观心”,即观察心性如何,或究察事物,观念真理,二者皆谓之观心。由于主人亲自动手美化自己的禅室,因而使得禅室环境幽雅,主人的心境也非常和悦,于是终日坐禅于室内而精神不知倦怠。主人殷勤地坐禅修炼,使得禅观颇见收效,这时心中虽不断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意念之境,而心却并“不在遗”,即心不留于一境之上。“观心了无得”,指观察心性,究寻事理,而结果一心根本无所得。“转境不在遗”,换言之即心不滞留于物,也即如来所说的“不住色生心”。心不滞留于物,才能除去情累,去掉迷妄,使心境清净。“观心了无得”,即心中无一法可得。佛教讲“空”,“法空”、“我空”,最后“空”亦“空”。为什么呢?《坛经》云:“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明成祖《金刚经集注》志公注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学道之人,但于一切诸法无取无舍,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如木石,刮削并当令内外清净,方是逍遥自在人。”可见“转境不在遗,观心了无得”,正是禅观所取得的最佳成效:“无一法可得。”

后四句为第三层:写观心所达到的境界。“疏雨洒崭岩,微风动萧瑟”,二句一写雨声,一写风声,是喧闹是响动。一般人坐禅当然喜爱清静幽寂。然而由于诗人坐禅很有收效,已经使心境达到了一种转境而不滞留于一境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乃是一种心无所不在,而实际上又无所在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心才无所不可适,又“所适不自知”。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外界的风声、雨声,喧闹寂静,对于诗人来说皆成为不存在的事情了。

这首《松石室》,先写其室的来历,次写在松石室中观心,最后写在松石室中观心所达到的境界,一层深似一层,而各层又皆与松石室有关,可谓章法有序而中心贯一。在众多咏禅室的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