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山


明·鲁山

双峰并峙青螺子,因问田夫识熊耳。

埋履塔前人少过,山风满壑空流水。

岩前野花春自开,松间石径生莓苔。

山僧抟饭新耕犁,相逢不说西来意。

这是一首描写熊耳山的诗歌。

首联点出熊耳山名。首句描写熊耳山的形状,双峰并列矗立,恰像两只深青色的螺蛳双双挺立在那里,其形状之独特,引起了诗人的好奇,因而不禁询问农夫,才知此山名叫熊耳山。其实“熊耳”也罢,“青螺子”也罢,名称虽异,却皆可恰切地表现出山的形状,使人闻其名便可想见其形状。

颔颈两联观赏山景。“埋履塔”,塔一般用来放僧人的舍利。舍利就是僧人的灵骨。“埋履塔”表明此塔与一般不同,下边埋的是高僧穿用过的鞋子,以表纪念。“山风满壑空流水”,从全诗来看,这时已是春季,春风和煦,遍满山谷,春水漾波,光波粼粼。然而因为山中往来的行人不多,其春风、春水空自吹拂,空自荡漾。“空”字流露出诗人的怜惜之意,但也从反面表现出熊耳山山景之秀美。“岩前野花春自开,松间石径生莓苔”,两句继续写山景之美。熊耳山中,不仅有春风拂煦,绿水漾波,且有烂漫的山花竞相开放,然而从另一方面而言,因为行人少,山花只能独自开放,松间石径上也长出了深深的苍苔。诗的字里行间表现了诗人对山景的挽惜之情。而实际上这恰恰又是对熊耳山景的侧面赞美。熊耳山中行人少,诗人不是正可以悠然自得地行走;山景欣赏者少,诗人不是可以尽情地饱览眼前这些春水、春花,沐浴和暖的春风吗?所以颔颈两联写景,侧笔运用很见妙趣。

尾联写逢山僧。熊耳山中景色这么美,既有寺塔石径,岂得无人。果然,继续前行,山僧出现了。“山僧抟饭新耕犁,相逢不说西来意。”原来所逢的山僧是给春耕的众僧送饭去的,匆匆碰面,也来不及多作佛道方面的探讨,连禅家祖师菩提达摩西来之意究竟是什么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也没来得及相互深究。“新耕犁”,佛教中的禅宗一派,与其他派别不同,禅宗僧徒多生活在社会下层,比较切合社会实际,有着自耕自食,修习佛法的好传统。而“不说西来意”,还有另一面的意思,即西来意不是用语言所可以表达的,所以禅家僧徒相见,谈佛论道,就是彼此不说出祖师西来之意。因为禅宗以为西来之意玄妙深微,不可言传,所谓言出道乖,因而西来之意是根本不可用语言来表达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