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峨眉山伏虎寺


清·蒋超

悠然猿鹤自来亲,老衲无端堕孽尘。

妄向镬汤求避热,那从大海却翻身。

功名傀儡场中物,妻子骷髅队里人。

只有君亲无报答,生生常自祝能仁。

这是一首宣扬佛理的作品。诗人蒋超,幼耽禅理,“相传前生为峨眉老僧”,顺治四年丁亥进士,官修撰,“后乞病归,遍游名山,卒于峨眉伏虎寺,临化”(徐世昌《晚晴簃诗话》),写下这首宣扬佛家出世思想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义理的悟解和对佛门的向往之情。

首联开宗明义,借佛教三生之说,以自己前生乃“峨眉老僧”“无端”堕入红尘来表达诗人对尘世的厌倦,暗示自己的坠入红尘乃是妄动无明所致,今见“猿鹤”无拘无束,诗人幡然觉醒,顿悟三生因缘,倍觉“猿鹤”与自己亲近。

颔联“妄向镬汤求避热,那从大海却翻身”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禅者对解脱苦恼的看法。六祖《坛经》(三一)云:“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尘世犹如“镬汤”、“苦海”,有生老病死等无边无际的烦恼痛苦,人们若想依靠布施坐禅等苦修来获得解脱,犹如在“镬汤”中“求避热”,在“大海”中靠“翻身”来登上彼岸,那是不可能的。只有“自悟”,知道“无端堕孽尘”之由,才能觉悟。所以,颈联“功名傀儡场中戏,”妻子骷髅队里人”两句,诗人以佛教出世思想为准则,藐视富贵功名,断绝夫妻恩爱,以四大皆空的观点对世俗生活做着彻底的否定。

但是,诗人“言空未毕空”,在“王权”高于一切的封建专制时代,诗人并不敢以佛家学说来否定封建伦理纲常,而是与之妥协,以不忘“君亲”与之妥协。当然,诗人这种妥协,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在文字狱盛行的清代,诗人根本不可能否定君主的“王权至上”和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信条,所以,这首宣扬出世思想的诗歌,也留有一个尚未完全解脱的尾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