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僧净域卷


清·施闰章

我游灵岩山,莫宿灵岩寺。

钟磬声在耳,松篁影在地。

乘月坐石上,清光不能寐。

虽非禅和子,侧见西来意。

晓起陟峰顶,艰险了不避。

学道肯如是,自然得智慧。

古殿名般舟,庄严旧称最。

浩劫到空王,梵宇乃倾坠。

佛无一切相,成毁非有二。

我作有相观,欢喜作佛事。

长老听我言,努力无退志。

经营任土木,丹艧穷妙丽。

菩萨开欢颜,诸天皆拥卫。

金碧与瓦砾,毕竟谁真谛?

开山法定师,弹指逾千岁。

废兴同梦觉,孰受如来偈?

僧有出世心,须明无上义。

眼前皆净域,东西复何异?

试语朗公石,石也点头未?

施闰章,号愚山,乃有清一代著名诗人。施氏《蠖斋诗话》云:“僧净域来自五台,不持钵乞食。顺治戊戌夏余过灵岩,见般舟殿圮,谓僧盍募新之?僧力任是役。既落成,以卷乞余书,聊记事云云。”由此可知这首诗乃是借称赞净域重建灵岩般舟殿的功德来宣扬佛教的思想。

开头十二句,诗人叙写了游览灵岩寺的观感。“莫宿”即“暮宿”,诗人从夜游灵岩寺写起,“钟磬”、“松篁”、明月、幽人,有声有色,交织出一幅清幽禅悦的“乘月”图。寺中风景既与禅悦之境相合,诗人立即感悟到禅宗的精髓:“虽非禅和子,侧见西来意。”特别是诗人登上灵岩山顶,想起自己不畏艰辛,终于攀上峰顶,一览禅悦之境,不由地叹道:“学道肯如是,自然得智慧。”

“古殿名般舟,庄严旧称最。浩劫到空王,梵宇乃倾坠”,诗人笔锋一转,叙写了庄严的般舟佛殿因岁月流失而失修“倾坠”,特别是“浩劫到空王”一句,精警有力,尘世扰扰,连号称“空王”的佛祖也历经“浩劫”。“佛无一切相,成毁非有二”,面对“倾坠”的佛殿,诗人以禅心自解。佛经中《涅槃经》(三十)云:“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佛陀既大彻大悟,本不会计较般舟殿的成毁,何况从禅宗的观点看来,烦恼即是菩提,“成毁”并无二致。

然而,诗人以“槛内人”自居,“我作有相观,欢喜作佛事”,诗人大笔纵横,开合自如,又转入对重修般舟殿的叙写。诗人既已明有相无相之义,何以要作“有相观”呢?原来仍是要借此点化凡夫愚妇。所以,尽管诗人称赞僧净域重修般舟殿之功德,称赞重新修缮后的般舟之“妙丽”,诗人仍清醒地指出:“金碧与瓦砾,毕竟谁真谛?”“倾坠”残破的梵宇和“金碧”辉煌的佛殿,哪一个更具有佛性呢?二者如同草木,并无佛性。但是,从般舟殿的废兴中,诗人领悟到了禅宗“无上义”:“眼前皆净域,东西复何异”?六祖《坛经》云:“东方人但净心无罪,西方人心不净有愆。……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三五)“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三六)一旦顿悟,是处皆是“净域”,“在家”亦如“西方”。所以,和尚出家既有“出世”之心,无论是般舟殿的荒废还是般舟殿的完善,都不应妨碍和尚的清修,一旦参悟到这如来清净禅,顽石也会点头,见性成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