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蒋士铨
其一
随着钟声入梵宫,凭谁一喝耳双聋?
梁椤不解无言旨,孤负拈花一笑中。
其二
山水争留文字缘,脚根犹带九州烟。
现身莫问三生事,我到人间廿四年。
这两首诗原作题写在南京燕子矶宏济寺的墙上,为的是警醒世人,不要痴迷不悟,自障本性。,
第一首前两句“随着钟声入梵宫,凭谁一喝耳双聋”,以宏济寺的钟声比喻为禅家的棒喝声。据《五灯会元》卷十一《临济义玄禅师》记载:临济义玄“应机多用喝,会下参徒亦学师喝”,临济喝遂为临济宗悟禅之法门,其喝之警世,“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诗人既将宏济寺之钟声比做临济喝声,“凭谁一喝耳双聋”,复又称赞宏济寺中有妙悟真如的得道高僧。据《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记载:“师(怀海)再参,侍立次。祖(马祖道一)目视绳床角拂子。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取拂手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自此雷音将震檀信。”怀海为黄檗之师,临济义玄即黄檗之徒。诗人用此典故,暗喻世人一入宏济禅寺,自然会听到禅者之喝,有所觉悟,解脱烦恼。
“梁椤不解无言旨,孤负拈花一笑中。”《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即是佛祖无言之旨,三千众生,如果来到宏济寺,闻钟声而不知醒悟,确是有负于佛祖拈花普度众生之愿。诗人借宏济钟声而阐明禅理,确是深知佛门之妙用。
第二首由人及己,诗人以诗代偈,揭示自己获得解脱的喜悦。在诗人眼中,“山水争留文字缘”,诗人在游历九州山水之时,已悟出禅家随缘自在的道理。“现身莫问三生事,我到人间廿四年”,诗人既明佛祖拈花之意,自然明白“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的禅家要义,早已超越佛门三生之说的局限,“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随缘”(《五灯会元》卷二《牛头山法融禅师》),只求“现身”的快乐无忧,而摈弃尚未彻底解脱的三生因果之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