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姚燮
芥子谈锋立地输,清凉透顶灌醍醐。
五车烂熟胸中典,不抵光明一粒珠。
这首诗是借歌咏法衡和尚来阐发禅理,据诗后自注,“法衡字允平,前明徐氏子,于智门寺祝发,即于寺南松林结庵以居。”明洪武十年,“鄞儒单仲友问云:如何是芥子纳须弥?遽答曰:先生读五车书,今安在何处?单骇而敬之,遂著名湖海。圆寂后于烟灰中得坚固子,光明莹澈,状如冰雪,人皆叹异。”这段话,实即这首诗的注脚。
“芥子谈锋立地输,清凉透顶灌醍醐。”据《维摩诘经》中《不可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知不觉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法门。”须弥芥子,原是佛祖说法时的一种譬喻,言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而单仲友不明此理,以“如何是芥子纳须弥”来问难法衡,法衡以“先生读五车书,今安在何处”答之,单立刻醒悟,如醍醐灌顶。
“五车烂熟胸中典,不及光明一粒珠。”这两句诗,乃是双关语。从表层意义上说,是指单仲友与法衡和尚问难之本事而言,单仲友腹内五车烂熟,乃饱学大儒,今折服于法衡。“光明一粒珠”,指前文所引法衡圆寂后烧得一“如冰雪”的舍利子。就其深层而言,这两句诗亦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说:人如果要解脱烦恼,“五车烂熟”,念经研求,是难以达到觉悟的,禅宗讲求“不假文字”、“教外别传”,“一粒珠”虽小,但若用此智慧返照本来面目,自然是“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慧能灭万年愚”(《坛经》二〇)。以此而论,这两句诗也可看做是对禅宗的礼赞。
禅宗讲求顿悟,视修定学慧蔑如也,既不需要控制自我官能,也不必改变对外界的观念,更不必选择特定的道场,在日常生活之中,以平常人的心识,即可得道成佛。所以,这首诗否定了熟读经书、精研经义可以获得真如的错误说法,宣扬了禅宗的根本原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