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支遁
晞阳熙春圃,悠缅叹时往,
感物思所托,萧条逸韵上。
尚想天台峻,仿佛岩阶仰。
泠风洒兰林,管濑奏清响,
霄崖育灵霭,神蔬含润长,
丹沙映翠濑,芳芝曜五爽。
苕苕重岫深,寥寥石室朗,
中有寻化士,外身解世网。
抱朴镇有心,挥玄拂无想。
隗隗形崖颓,冏冏神宇敞。
宛转元造化,缥瞥邻大象。
愿投若人踪,高步振策杖。
支遁不仅是著名的般若学者,而且也是一个能够“挥麈谈玄”的玄学大师,是一个名僧兼名士的典型。而且,他较早地把佛理引入文学,用诗歌的形式表现佛理,在佛学与文学的结合上,是有开创之功的。这首咏怀诗描写了想象中清朗灵秀的天台胜境,描写了理想中的高人形象,表现了自己对佛法的真切向往。
诗的前四句先从季节的更换写起。又是温暖的春天了,和暖的阳光洒在鲜花盛开的园圃中,时间过得真快啊。眼前景物的变化使他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托命人世,真像大自然中的草木一样。在这个时候,一般人难免要感伤生悲了,但支遁却不然,他却是“萧条逸韵上”,由眼前现实的景物,引起了对天台胜境的神往,竟有些飘飘然的逸趣了。
从“尚想天台峻”到“芳芝曜五爽”,转为对天台胜境的想象描写。他展开自己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永远清新宁静、永远生机勃勃的图画。自己的思绪不知不觉地飞到了天台山,那高峻的山峰,凌云的阶梯,都仿佛呈现在眼前。清爽的风从香气馥郁的林中吹来,带来阵阵清香;小溪在山石上潺潺流动,叮咚的声响像是在演奏一支悦耳的曲子。入云的山峰含烟吐雾,散发着氤氲灵气,山间的花草也蕴含着超世的逸气,清翠欲滴。水边小洲之上,红砂与碧水相映,明丽鲜艳,芳香的芝草随处可见,像星辰一样灿烂耀眼。这里的一切都熙熙自在,没有喧嚣和争扰,没有狂喜和痛苦,一切都笼罩着一层天界的灵光。
从“苕苕重岫深”到“缥瞥邻大象”,则由景物转入人物,描写了生活于其中的超世高人的形象。在充满了灵气的重重叠叠的群山之中,在明朗宽敞的石室之内,居住着一位寻究造化之理的高士。在自然的启迪中,在佛理的导引下,他已深深地悟到了人生虚无之理,从世间的罗网中解脱出来。他已经泯灭了欲求,种种的物欲都不能使他半点心动。他挥拂麈尾,无思无想,心中虚空清静。在“抱朴镇有心,挥玄拂无想”的描写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支遁自己的影子,手执白麈,谈玄说空,潇洒风流,超然物外。“隗隗”两句,则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写其内心之平静豁朗。心中的丘壑被佛理玄风一拂而平,胸怀如殿堂一样明朗开阔。“宛转”两句,则是写他委运任化的生命态度。生来死去,于我何有?故宛转随和,全凭造化之为。既已超世忘我,故顾盼之间,堪与大象为邻,可见真如三昧。“大象”,世上万物之本原,这里是指佛法之根本。
最后两句从飞腾的想象中收了回来,正面表达自己的向往之心。这心地高远的高人使自己心驰神往,真想跟随他的踪迹,振杖远行,高蹈出世了。
支遁的诗多涉佛理,往往流于枯燥无味。这首诗却有一定的形象性。作品的主体以飞腾的想象构成,其中对天台灵境的描写,充满了神光瑞彩,鲜明如同画图,尤其值得称道。作品虽仍有雕饰堆砌之病,但在晋代的佛理诗中,已算是上乘之作了。有人甚至认为“支公模山范水,固已华妙绝伦”,可以与谢灵运相提并论,共开山水诗之先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