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慧远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慧远是一代佛学大师,他立寺庐山,开坛说法,一时缁流士人,向风披靡。特别是白莲结社,一百二十八人发下宏誓大愿,往生西方净土,更是佛学史上的千古盛事。这首诗一作《游庐山》,描写了庐山秀美幽深的景色,而其重点则在于表现自己神游玄虚、归心虚无的出世之想。
前四句扣住诗题,描写庐山秀美的自然风光。庐山为一带名胜,崇岩入云,翠色如黛,清气氤氲;深幽的山谷间,好像活动着无数仙人的踪迹。写庐山不写其奇石秀峰,青松白雾,一曰“吐清气”,二曰“栖神迹”,一上来就写出了一种清空缥缈、玄寂虚旷的逸气。“希声”两句则写山中的声响。风吹万壑,如奏天籁,一片浑穆和谐;而清泉涓细,注入潭中,叮咚入耳,又清新可悦。写形象也好,写声音也好,都远离人世,清寂之气沁人心脾。
写景之后,转而写游人,描写出一个神游玄虚,身世两忘的高人形象。这里的“客”,显然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冥游”,即神游。游山而心神不在山水之间,他忘掉了自己要去什么地方,放心任情,在清秀的山间迤逦而行。原来他的思绪早已飘然离开人世,在玄寂虚空的世界里遨游了。“挥手抚云门”以下四句,既是写游山,又是写悟道;“挥手抚云门”是写形游,“灵关”、“玄扃”则是写神游。自己忘情而游,沿阶而上,登上了清气缭绕的山顶,挥手抚云,而灵关自启。大概从飘浮不定的白云上,他看到了世界的虚幻不实,故而有所体悟。在山腰小道旁,轻叩石门,石室哑然而开,而诗人的心扉也好像感悟到了什么,一下子打开了,一向困惑难解的佛理奥义清晰地呈现在心中。
“孰是”以下四句写自己游山的感受,其中隐隐可见得法悟道后的欣怡之情。“孰是”两句是说,一旦悟破禅机,打通玄关,则心神自在逍遥,虽无冲天之长翅,自可腾飞九霄,飘飞红尘之外。可见佛理妙义全靠体悟,只要处处留心,随处可以得到启示,连最细小的事情上都表现着深奥的佛理。而一旦觉悟,又胜似多少言语谈辩。三益,是指三种为友之道,即友谅、友直、友多闻。这里是说,自己体悟来的道理远远胜过道听途说,来得更真切,也更彻底。
《庐山东林杂诗》也好,《游庐山》也好,总是一个写山水的好题目,这是六朝和唐代山水诗人们决不肯放过的一个好题目。但慧远毕竟是一个高僧,他对佛理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山水的兴趣。从描写山水的角度看,这算不得一首好诗,整首诗中只前四句粗略地勾勒了庐山景物,后边就越写越虚了。但从表现佛理的角度看,能够把游山和悟道两个方面巧妙地结合起来,以游山为经、悟道为纬,组织成篇,这在两晋阐发佛理的诗中,是别具匠心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