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谢灵运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
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
长林罗户穴,积石拥阶基。
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
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
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猿啼。
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
心契九秋千,目玩三春荑。
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
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石门在今浙江省嵊县境内,作者在这里建筑了一座别墅。据灵运《游名山志》云:“石门涧六处,石门溯水上入两山口,两边石壁,右边石岩,下临涧水。”
这是一首由眼前景物触发的哲理诗,诗中将山水刻画与庄禅佛理结合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开首两句总领全诗,写作者早晨开始攀登,傍晚才抵达山顶歇息。接着十二句具体描写高馆四周的自然环境:远处的峰峦依稀可辨,对面山岭下的溪流弯弯曲曲,庭院前长林整齐排列,乱石犬牙交错,浑然成趣。由于山岩重叠,林深竹密,游人至此,往往产生迷惑失路的感觉;夜阑人静的时刻,山谷间奔驶的流水声、噭噭的猿鸣声汇集成一曲神秘的交响乐,更令人心旷神怡,如入仙境。
“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这里虽仍是描绘山水,但登上石门最高顶,毕竟与尘世不同,万事万物已收归在此心中,青山一般的佛境难道不是放眼可以看到的吗?
这时的诗人仿佛已然顿悟,抒发出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诗人触景生情,在最后四句中进一步领悟出一系列人生的哲理:世人各有所志,唯有自身坚守隐逸之道不变,且与松柏花卉为邻,顺时变化,以此终年。这就是灵运的生活态度。结尾两句与陶渊明“愿言诲诸子,从我颖水滨”(《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同旨,就是期望志同道合的友人弃仕来归,共此登陟之乐。诗人为什么要坚守这种隐逸之道呢?灵运出身官僚世家,性格高傲,生活在易代时期,由于对新党集团不满意、不合作,得罪了权要,被政敌所拘限,又基于现实斗争的残酷,使他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只有通过隐居,才能跳出政治斗争的漩涡,明哲保身,逃避意外的祸患。因此他要做一个隐士而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而且在与大自然的交往欣赏中,诗人的确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并且由于能够获得这种美的享受而感到幸福时,就产生了怀人之情。
此篇包含着佛家对于人生世界的观点,正如一般宗教相似,纯粹从出世思想的立场,看世界,是一个痛苦烦恼的世界;看人生,是一个悲观罪恶的人生,因此要求出离世间,要求解脱人生,而求得清净寂灭的涅槃道果。其行为思想,显示出一种随遇而安、任运自如、苦乐在己一心的理性精神。不难看出老庄的避世高蹈、佛家的自我解脱等思想对诗人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