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礼石佛诗


南朝·梁·江淹

幻生太浮诡,长思多沉疑。

疑思不惭炤,诡生宁尽时。

敬承积劫下,金光铄海湄。

火宅敛焚炭,药草匝惠滋。

常愿乐此道,诵经空山坻。

禅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

轩骑久已诀,亲爱不留迟。

忧伤漫漫情,灵意终不淄。

誓寻青莲果,永入梵庭期。

这是一首礼谒石佛的诗,赞颂了佛祖济世度人的无量功德,也表现了自己对佛教誓心皈依之愿。

开始四句先从人生的虚幻和困惑写起。人生如梦,变化纷纭,静而思之,常令人困惑迷惘。如不能深自省察,觉悟人生之罪过,则困惑终不能解,永在因果中轮回。写人生的困惑迷乱,是为了铺垫下边的石佛。佛的智慧如光明照破长夜,使众生觉悟,功德何可限量。于是,“敬承”两句,自然转到礼谒石佛的正题上。在历经千百亿劫之后,自己亲得瞻仰礼拜佛祖,真是无上荣幸。虽是一座石佛,但他智慧的灵光依然辉耀四方,照彻海滨。“火宅”两句,则由礼佛而赞佛。火宅、药草,都是《法华经》中著名的比喻。人生三界,如在火宅之中,痛苦不堪;佛以智慧开悟众生,使其觉火宅之苦而从中逃脱,故如火宅敛炭。众生如草木,小大悉殊,佛智如雨,只此一味,而此雨一落,众生各依根性而滋生智性,祛治病惑,故如灵药。两个贴切的比喻,表现了佛的无上智慧和慈悲心肠,也流露着自己对佛祖的顶礼膜拜的敬仰之心。

从“常愿”以下,则由颂佛转写自己的倾心向佛。人生既有如此困惑烦恼,佛又有着超越凡俗的无上正觉,则遁入空门,皈依佛祖就是解脱痛苦的自然之路了。“常愿乐此道”以下四句,是写自己想象中的修行生活。自己早已归心佛祖,爱乐其道,早想出家舍俗了。在寂静的山脚下,在幽深的林泉间,修行学法,读经诵禅,泉声琤琮,鸟鸣幽幽,清风涤襟,白云浮空,该是多么地惬意。从早到晚,禅心静寂不乱,好寂尚闲,不生贪欲执求,这才是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这几句里描写出来的境界,还是颇有诗意的。“轩骑久已诀”到最后,又转入一层,自己决不是想想而已,而是早已实实在在地准备好了。车马服饰早已诀别,连家中的亲人也无法使自己再在家中淹留耽搁。彼虽情意殷殷,无限伤感;我则决心已定,终不受染。“誓寻”两句,语意更加决绝,自己发誓要求取正果,永远在清寂和乐的佛国净土中生活。青莲,即青色莲花,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故佛书中常以譬佛眼。青莲果,即无上觉悟之正果。

通篇围绕着“礼石佛”的事件生发开来,正面赞佛的诗只有四句,大量的篇幅是表现自己对佛理的认同的归依。特别是最后一段,再三申述自己求法之心,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对佛的礼赞呢?表面上看起来稍觉松散,但实际上其结构还是自然完整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