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萧统
栖鸟犹未翔,命驾出山庄。
诘屈登马岭,回互入羊肠。
稍看原蔼蔼,渐见岫苍苍。
落星埋远树,新雾起朝阳。
阴池宿早雁,寒风催夜霜。
兹地信闲寂,清旷惟道场。
玉树琉璃水,羽帐郁金床。
紫柱珊瑚地,神幢明月珰。
牵萝下石磴,攀桂陟松梁。
涧斜日欲隐,烟生楼半藏。
千祀终何迈,百代归我皇。
神功照不极,睿镜湛无方。
法轮明暗室,慧海渡慈航。
尘根久未洗,希霑垂露光。
这首诗记录了开善寺的一次法会。所谓法会,即讲法之会,高僧阐讲佛旨的聚会。也是以描写景物为主,其中夹杂着对王朝的颂美,而以归心佛门为一篇主旨。
“栖鸟”四句以叙笔写自己离宫进山。栖鸟,指树上夜宿之鸟,栖鸟未惊,天未放亮,自己就命驾启程,从山中别墅里出发了。诘屈,回互,皆道路曲折之意。沿着弯弯的小路,登上了高峻的山岭,过了峻岭之后,又进入了弯曲难行的羊肠小路。
“稍看”两句在结构上作一过渡,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天色渐渐放亮,能见度渐渐高了,雾霭苍苍的原野,郁郁青青的山峰也都依稀可见了。同时地点上也自然地由“平原”过渡到“山中”,引起了下边对黎明前山中景色的描写。“落星”四句化叙述为描写,描摹出黎明山中的景象。天上的星辰渐渐暗淡了,沉入远方,苍茫的树林之中,太阳升起,郁郁的雾霭在山岗上缭绕。低处的水池边,夜色尚未消尽,鸿雁依然在草中栖宿,凉风阵阵吹来,霜气慢慢消失。一句一景,景色苍茫清奇,很切合黎明山中的特点。
“兹地”两句承上启下,“闲寂”两字既是对上边四句景色的收束,“清旷”二字更引起了下边对“道场”的描写。“玉树”四句变为对寺中建筑、器物的描写,渐渐转入正意。寺中高树,沐浴在明净的露水中;佛像庄严端坐在翼羽帐下郁金床上;廊柱以珊瑚为底紫玉作饰;神幢上挂满明珠作成的华贵之珰。这四句写得珠光宝气,恍惚迷离,不仅写出了佛寺建筑、器物的精美,佛门气氛之庄严,也很投合佛教的脾性。因为早期佛教是最喜欢夸张渲染的,他们一谈到天国之境就喋喋不休,虚荒诞幻,唯恐不能说尽说绝。
“牵萝”以下四句则描写山寺附近的景物,在描写上则变铺金叠彩、雕馈满眼为清雅幽静,与上文佛寺的华丽庄严相映衬,浓淡相间,各尽其妙。石磴陡峭,须缘着石萝方得下来,独木桥十分狭窄,攀着上边的桂木方得度过,一曰青萝,二曰桂树,意象十分清丽幽雅。在这清幽的山水间徜徉,时间渐渐过去,残阳落日,辉映在斜流而过的涧流之上,而山中的雾霭也缓缓升起,远处山中的楼阁已变得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了。这四句写山中的景象,实是写山寺的隔绝尘缘,不染红尘。
在进行了层层的描写后,突然转出“千祀”四句颂美的话,显得很突兀。与“开善寺法会”的题目也稍觉远了一些,因而使一篇之中意思稍觉凌乱。最后四句才扣到法会题面上,点出一篇正意。“法轮”赞其智慧广大,高僧演经,如转大法轮,使我辈之愚暗一廓而清。“慧海”句赞其心肠之慈悲,其觉悟妙智如同智慧之海,而慈悲之心肠犹如舟船,欲使众生得渡。“尘根”是指六尘得入之途径,实即人的感官,这里主要是指耳朵。久未闻无生奥旨,故尘根又复不净,今幸沾雨露之光,一洗尘根,永绝尘缘。
这首诗从黎明登程写到日暮听讲终,层层叙写,结构完整,脉络清楚。写法上却不够精练集中,开头的写景已显拖沓,后边的祝颂亦是多余,整个作品略有芜杂之嫌。但描写山寺景物的一段,写得鲜明如画,颇能见出山的清幽,寺的庄严,最为精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