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诗


南朝·梁·刘孝绰

月殿耀朱幡,风轮和宝铎。

朝猿响甍栋,夜水声帷箔。

东林寺,在今江西庐山,建于东晋太元九年(384)。据梁慧皎《高僧传·慧远传》记载,慧远“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今江西九江市),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便定居下来。初住龙泉精舍,后应同门旧友慧永之邀住西林寺。太元九年在慧永建议下,刺史桓尹“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

刘孝绰《东林寺诗》以凝练简洁的语言,清新明快的格调描绘了庐山东林寺的清幽绝俗,笔墨之中笔墨之外透露着诗人对佛境禅意的体验,意趣隽永,意境清幽,是一首颇具禅味的佳作。

诗重在勾勒佛境的清幽绝俗。它没有进行全景式的构图,而是抓住东林寺最富特征的景色进行描绘。月夜皎洁,清晖朗照;习习凉风吹拂着佛国净土。远远望去,旗幡翻动;细细听来,宝铎(即佛铃)吟吟。水声潺潺,猿鸣屋栋,寂静幽雅,静谧空灵。寥寥二十个字构成了一幅意象浑融,意境幽旷的图画,平淡中见高韵,形象地体现了佛教禅家“佛性常清静”的世界人生体验。

若按稍后的禅宗的看法,幡动铎吟都是无自性的,而是人心动所至。“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只有“自性自净”,方能“自成佛道”。(《坛经》)所以,“耀朱幡,”“和宝铎”,“响甍栋”“声帷箔”,就成了意静体闲,外内兼至的感悟,是一种曲笔。以动写静,更显得清静绝俗。《东林寺诗》作为一首写景诗,景中有意,意自景出,清秀幽旷,意境闲远,细细品味,禅味自出。

禅家主张“佛性常清静”,这既是我观之静,也是观我之静。《东林寺诗》塑造的意境可以说达到了物我两静的艺术境界,颇有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无我之境的艺术效果。刘孝绰诗清丽秀雅,如“春色江中满,日华岩上留”,“反景入池林,余光映泉石”,无论是意境的创造,还是语言的运用都和唐人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说刘孝绰此诗颇具禅意大概不为过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