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沈约
多值息心侣,结架山之足。
八解鸣涧流,四禅隐岩曲。
窈冥终不见,萧条无可欲。
所愿从之游,寸心于此足。
这首诗是沈约游览钟山时与西阳王唱和的一组诗中的第四章。西阳王,简文帝之子箫大均,大宝元年封西阳郡王,次年即因侯景之乱遇害而死,年仅十三。
前三章先写钟山乃自古王者之地,人杰地灵。雄壮峻丽。此章则转为山寺僧人的描写,并深致自己倾心归慕之意。
游览完钟山的奇峰峻岭之后,随着弯转的山路,来到了一所佛寺之中。此寺位于秀丽的峰下,许多息心无欲的和尚学法其间。息心,即沙门之意,指出家求法的僧人。“八解”两句,将对禅法的修习与优美的环境融而为一,写出了忘世之士的乐趣。“八解”即八解脱,解脱三界烦恼的八种禅定之法,“四禅”也是超脱欲界的四种禅定之法,都是早期佛教修行之法。求佛学法,持种种的戒律,修种种的细行,本很枯燥无味,但以“鸣涧流”、“隐岩曲”的环境衬托,便把这枯燥无味变为乐趣无穷了。脚下有清涧长流,飞珠溅玉,如鸣珮环;身边是深岩密林,清静幽寂。在这样优美宁静的环境里修禅习法,真是再恰当不过的去处了。“窈冥终不见,萧条无可欲”两句,则写望而不见的心情。窈冥,深远之意,承上“隐岩曲”而来。和尚们都在密林深岩中修禅学法;故极目而望,惟见青山苍苍,茂林郁郁,山中悄无人影,寺院周围一片清寂。但自己并没有感到失望。相反,从眼前的景况中,他体味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心中豁然,若有所悟。最后两句,转到对佛法的向慕皈依上。若能与这些息心之侣游处山林,忘世忘忧,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这首小诗把山林环境和修习禅法结合起来加以表现,把本来枯燥的修行生活写得情趣盎然。这里显然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主观情趣,他是按想象中高人隐士的生活写和尚的。实际上,在六朝这个阶段,修禅学法恐怕还远没有这么潇洒适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