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杨广
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沈沈。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
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
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
这是一首宣扬佛理的作品,作者杨广,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荒淫君王隋炀帝。隋朝立国,本以诈谋、屠杀为本,但由于隋文帝笃信佛教,杨广为了篡位,也“虔诚”地受“菩萨戒”(见《广弘明集》卷二七杨广《受菩萨戒文》),智当时就奉送给杨广一个“总持菩萨”的法号。后来,杨广登上皇帝宝座,其佞佛更甚于乃父。我们知道,隋炀帝杨广残暴荒淫,但做为一个诗人,杨广的诗尚有可观之处,特别是他的一些纯粹宣扬佛理的作品,由于杨广的“虔诚”,写得也颇为真切自然。这首《谒方山灵岩寺诗》,就是一篇不错的作品。
诗的开头两句“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沈沈”,写出了灵岩寺的幽深寂静。“梵宫”,即梵宇,本指梵天的宫殿,后来为佛寺的泛称,这里即指灵岩寺。灵岩寺建在方山之上,层峦叠翠,山岫幽幽,景色如此,自然是禅修的好地方。所以,“平郊送晚日”以下六句,诗人一气贯注,描绘了灵岩寺的禅寂胜境。“平郊”句写黄昏落日,平林漠漠,愈显得“梵宫”之静穆,加上夜幕降临,群峰静立,灵岩寺的寂静确如禅寂。这“静”并非死一般的沉静,而是静中有动,动即是静。你看,到了早上,佛寺上方飘动着佛幡,林中传来催人醒悟的钟声。《五灯会元》卷一《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云:“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祖寓止廓庑间,暮夜,风扬刹幡。闻二僧对论,一曰幡动,一曰风动。往复酬答,曾未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诗中“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之“飞”、之“响”,亦是“动自心耳”。“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灵岩寺的一切,无不与禅寂之境暗合。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诗人篇末点题,即景言志。“抗迹”,即特立独行。“禅枝地”,指禅修之地灵岩寺。诗人在灵岩寺游览过后,亦产生了修禅之心。“菩提”,即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正觉。《景德传灯录》卷二九南朝梁宝志《大乘赞》:“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现。”杨广做为一个无道君王,不管他是否是出自真心,他在灵岩寺禅寂之境的感召下,也“虔诚”地向佛说顶礼膜拜,觉得自己已达到明辨善恶、觉悟真理的境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