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别鉴上人


唐·宋之问

愿与道林近,在意逍遥篇。

自有灵佳寺,何用沃洲禅。

这首送别鉴上人的诗,写出了诗人与之相通的思想与品性,也是他们追求的共同点,即超然物外、无往而不适的观念。首句写出了“愿与道林近”,次句点出了“在意逍遥篇”,“在意”即“意在”,追求之所在,是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境界。“逍遥游”,意味着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涂,超然物外,无往而不适。篇中庄子借用大鹏与小鸠,大椿与朝菌的比喻,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的本性和环境,主张各任其性,放弃一切大小,荣辱、生死,寿夭的差别观念,便能逍遥自在,在精神上出现一种“至人”、“神人”超越现实的境界。无拘无束、逍遥自在,正是佛家思想追求之所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志公和尚十四科颂”有:“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正表现出这种思想的行动指向。这是鉴上人的人生观,也是诗人宋之问所向往的生活。逍遥一词,极为生动形象,因庄子有文名此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和魅力。合肥有用作地名的“逍遥津”,药用名有“逍遥散”,今有用以称呼一种生活方式的“逍遥派”等等。鉴上人及宋之问所“在意”的,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和政治原因作基础。

诗的后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鉴上人的羡慕之情,说其自有灵佳寺这样用以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也就不用“沃洲禅”了。

四句二十个字,写出送别的心境,意趣,慕羡,字里行间将诗人的情理表达殆尽。善写应制诗的宋之问,也偶有佳作。这首诗即是例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