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有着很高的佛学修养,精通禅理。他的许多诗歌表现出的是禅对诗歌的一种深层次的渗透,是以禅的思想方法进行创作,而不仅仅停留在列出真如、因缘、实相、虚心、贝叶、莲花之类佛教术语的浅层次上。这是诗人在禅学中浸淫既久,深受其义理与观念之影响,并使之成为人生观的构成因素、积淀成某种情感的结果。《鹿柴》一诗即是作者以禅法入诗的一个典型代表。
乍读这首只有二十字的小诗,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空寂幽美的画面:寂静空廓的山中不见人迹,但却能偶尔听到一阵杳然的人语,它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一抹落日余晖,悄然穿过浓密幽深的山林,将那微弱的光亮静静地洒在苍冷的青苔之上。诚然,当我们注眼于它声色的搭配与映衬,注意于动静、冷暖的渲染和对比时,它确是一幅令人叹止的幽美图画。而当我们再深入地去捕捉其中诗人那敏感而细腻的心灵体验时,它又何尝不是一幅充满禅机的图画!
禅宗强调“自性清净”,坚决祛除“人我执”与“区别心”,开悟人们把握生命的本体,以“于相而离相”的观照方式去应物。观物,我与物无区别,就能获得自性,获得顿悟的心灵体验。王维以此禅理去观照外物和自心,因而就能获得外物的真原面貌。在这里,“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川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坛经》敦煌本)。人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个体的生命即在这一刻溶入了合刹那终古、一滴万川、有限无限为一的禅的境界!在此“片瞬永恒”中,我即佛,佛即我,我、佛是一体。于是,个体就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境界。饶州荐福道英禅师曾说:“回首不逢,触目无对。一念普观,廓然空寂。此之宗要,千圣不传。直下了知,当处超越。”(《五灯会元》卷四十八)王维这首《鹿柴》正是以“于相而离相”的方式观照外物和内心,达到“直下了知,当处超越”境界的诗作。诗人并不直说所悟,而只把一片悟境推给读者,让人们去细细品味、领会,从而更加深了这首小诗的无穷韵味,同时亦与禅宗“说似一物即不中”、不立文字的宗旨暗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