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綦毋潜
香刹夜忘归,松青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静,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在《河岳英灵集》中,殷璠称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方外之情,若纯以禅语出之,则易理过其辞,品之乏味。这首《宿龙兴寺》,注重创造一种平和暗淡的意境,做到了禅在文字中——需要去悉心体会;禅在文字外——不落言筌。
肃然挺立的古殿,沉着老道的青松,首联就展示出超脱于滚滚红尘之上的气氛。夜宿宝刹,缘于“忘归”,也许,要透视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的妙谛,这里才启示真正的当归之所吧?大凡人在尘世中打滚,难免受到各种诱惑,产生千般苦恼,放不下,又丢不开,难得畅饮自由的甘泉,从而淹没了宇宙的精神。释迦曾对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的梵志说:“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继召梵志说:“放下著。”于是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梵志说:“放下著。”梵志不解:“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什么?”佛说:“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见《五灯会元·卷一·七佛》)同样,作者也是在把意识中的纷杂理念放下之后,空出一个虚灵澹泊的心灵,而会意到:“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这灯,放出的是智慧的光明,它照破了荫蔽本心的愚暗,照耀六门清静;这珠,联系了通向彻悟之境的道路,使人排解邪见烦恼,息妄显真。
青莲,比喻佛眼。因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眼目之相,所以取之为譬。《维摩经·佛国品》中有“目净修广如青莲”之说。禅家要旨,在以心传心。离苦求寂,则得其静;青莲守心,则显法深。但这微妙佛法到底为何?言辞的传达究竟肤浅、乏力,于是作者只说:“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这只是一幅客观的图画,还是綦毋潜所悟得的禅境?说它是感悟,分明不闻作者的说教;说它是图画,那花、那鸟又隐隐与静心、微法相得益彰。于是我们明白了:禅的艺术境界,正在超脱了文字、具象的内涵,它决不是僵死枯寂的,正如妙华之落的天然,鸟儿衔飞的自由,其中蕴蓄着活泼泼的生命。
李颀在《送綦毋三谒房给事》中说:“外物非本意,此生空澹如。”他的这种闲澹,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幽深玄远的禅的讯息,沉淀出静谧却又飞跃的心灵本质的自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