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经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一首题咏佛寺禅院、领悟空门纯净怡悦的禅趣诗。短短八句四十字,尽情表现了诗人忘情尘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又名破山寺。据宋朱长文《吴郡纲经续记·寺院》载:此寺为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至唐已属古寺。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写诗人清晨登上破山,入兴福寺,旭日东升,阳光初照山林。佛家称僧侣教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这里的“高林”对禅院兼有称颂之意,突出地显示了这一出尘超俗的佛家清净之地——“净土”。此正是“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委实地用不着“时时勤拂拭”了。尤其是诗人选择清晨旭日东升,阳光初照之时,更显示出一种礼赞佛宇之情。再者,这里的“初日”,我们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佛日”呢?何尝不可以理解为是佛日光射高林,普照尘宇呢?一种至虔至诚之心,一种超尘脱俗后的怡悦之情流淌于字里行间。也仿佛把读者带进了极乐世界之中。

颔联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径,通到深远幽静的后禅院,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花木丛深的树林深处,这便是人们所谓的“曲径通幽”,“幽径通净”。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陶醉”、忘情乃至忘形。读者也仿佛跟着诗人一起跃身于这清净之地。何以见得,有诗为证:“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诗的颈联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诗人的“陶醉”,忘情和忘形。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澈碧绿的水潭边,只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天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万般杂念顿时涤除,荡然无存,如同洗涤心腑,舒服的只有用“缩胆”来表示。这里的“山光”、“潭影”、“鸟性”、“人心”,皆为佛性,无一例外,正合乎禅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卓见,此时此刻,真的不知道人生有苦。诗人进入这样的境界能不陶醉、能不忘情、能不忘形吗?影、禅境、禅趣和我完全融化为一体了。这不就是物我合一吗?这不就是情景交融吗?还有什么样的描写比这更富有诗意禅趣呢?

然而,诗人这样描写之后仍不尽其兴,还不足以显示自己独特的情趣,又在尾联里继续写道:“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佛门即空门,佛家以为出家人禅定之后,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诘·方便品》)。如此这样,诗人此刻仿佛更深刻地领悟了空门的情趣及禅悦的真正奥妙,摆脱了尘俗的一切束缚和烦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像柳宗元笔下小石潭中的鱼儿“倏尔远逝,往来翕忽”,真正成了自由的人。大自然中的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剩下悠扬、宏亮的钟磬之音。确实,言尽而意味绝。这种钟磬之声好似依然回荡在幽净的古寺圣地之中,不断地引导人们进入幽静深远、出尘脱俗、怡悦纯净的至高境界,即所谓的涅槃世界,显示出佛对人们的极大吸引力。全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清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