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钱起
别处秋泉声,至今犹在耳。
何尝梦魂去,不见雪山子。
新月隔林时,千峰翠微里。
言忘心更寂,迹灭云自起。
觉来缨上尘,如洗功德水。
中唐之世,方经劫难,其时贤者多沉顿下僚,抑郁不伸。于是,隐遁山林,寄情吟咏,结交禅僧竟渐成风气,颇有东晋白莲结社之意。钱起这首诗就是这种风气中的产物。
诗中的准上人,生平和事迹已难考知。但从钱起的诗中我们可以约略知道,这是一个精于禅理、心地高远的得道高僧,而且和钱起吟咏往还,关系甚密。两人曾一度相见,分手之后,惹起了钱起魂牵梦萦的思念。这首诗即描述了一个追寻上人的梦境,不仅表现了他对身世两忘、品性高洁的上人的由衷赞美,也流露了自己倾心向佛的心迹。
诗一开始,先从分别时的情景写起。那是一个深秋的季节,天高云灰,落叶萧萧,幽丽的山间,泉声铮琮。上人又要回到自己修行的深山佛寺去了。两人执手道别,上人如孤云野鹤,飘然而去。对于上人来说,人生即在客中,分别又算什么;而钱起呢,却未免牵肠挂肚,难以忘怀。以至数月以后,分手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连秋泉的叮咚也声声在耳。转眼到了冬天,皑皑的白雪又引起了对上人的思念。相见既不可能,于是,钱起的梦魂在一夜之间飞越群山,在皎洁月光之下,千山万壑之中搜寻上人的踪影。“新月”两句,最能表现钱起写景的特点,明月的清辉从松林的缝隙里流泻而下,一座座青黛色的山峰在月光中隐约可见。不仅写出了山中夜色的优美,也写出了一种平和、宁静、清远的境界。这就是上人生活的氛围:远离世俗人事的搅扰,澄静幽洁,不染纤尘。
“言忘”两句是梦中上人的形象。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僧众,而是精于佛理禅机、大彻大悟的高僧。大约佛法之大义在于“空”,禅法之主旨在于“忘”,破除对于现世人生的执著,忘世忘我,一切都忘了,也就到了虚无寂灭的涅槃境界。上人正是这样,他忘掉了“我”,也忘掉了“法”,心如古井,不起波澜,来来去去,一切随缘而已,像天上从容不迫、舒卷自如的白云一样。这两句诗使我们想到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描写的都是破除了法执我执之后,心灵呈现出的鲜活自如的状态。难怪钱起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上人如此钦敬、如此向往了。
最后两句诗写梦醒。一觉醒来,顿有清新豁然之感。梦中那一尘不染的境界,高洁脱俗的上人,使自己的身心像在佛国天界里的净水中洗浴过一样,世情凡尘一扫而空。对上人的称赞、对佛法的归心,都融入在这洒然泠然的感觉中了。
钱起的诗一向以“理致清新”著称,这首诗虽有一定的禅理成分,但却自然地融入在清幽宁静的意境、高洁脱俗的形象中,既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人生观的理解,又不失自己的艺术个性。在表现禅理的诗歌中,这应算是一首好诗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