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陈羽
众草穿沙芳色齐,踏莎行草过春溪。
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
这是一首饶有禅趣的七言绝句。中唐以来,诗人无一不出入于佛、道之间,而且都沾上禅味,陈羽也不例外。这首七绝中,描绘出了一种真正的自由和解脱的生活与心境,这就是禅境。
诗歌的前两句写过栎阳山溪时的情景。“芳色齐”,见出已是初春。一个“齐”字,不仅写出了小草刚刚露头时的姿态,而且写出了众草的惹人喜爱。看到此景,诗人不觉身心俱适,物我齐一,自然就唱出了“踏莎行草过春溪”的名句来了。这两句画面明朗,诗意蕴藉。
从以上两句中,尽管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心情的怡悦,但主要是过程性的交待。如果仅写到这种诗情画意,那么,禅诗与俗诗就谈不到什么差别,也就失去了特色,仅仅是重复了一种模式而已,作品之妙,在笔锋一转,另辟蹊径。
后两句在诗中居关键地位。“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诗人穿过小溪,来到山下,向上眺望,天上一片云,无依无傍,自由自在,显得何等闲旷飘逸,吸引着诗人向山顶登攀。等诗人到了山顶的时候,那闲云已飘得好远好远了,似乎在山的脚下。这里的“云”一词,好像与佛寺禅僧有关,有什么证据呢?中唐诗人戴叔伦《游少林寺》诗说“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崔峒《题崇福寺禅院》诗说“闲云来竹房”,权德舆《月夜过灵彻上人房因赠》诗说“此身会逐白云去,未洗尘缨还自伤”等写的都是云,而禅宗应对时也常提到“云”字,仿佛“云”里有什么玄机禅味。如《五灯会元》中的“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白云淡伫已无心,满目青山元不动”;《景德传灯录》中的“洞深云出晚,涧曲水流迟”等等,可见“云”这个词语是与佛寺禅僧相连并成了玄机禅意象征的。这里的“闲云”一词,则暗示了一种飘荡、闲适,无所系绊的意味,更何况诗人已立于“闲云”之上呢!
禅宗所言“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也是为了求得“安静闲适,虚融澹泊”的禅境。陈羽这首诗所表现出的那种澹泊、清净生活与闲散、自由心境和“禅家白云”的境界无疑是相吻合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