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欧阳詹
草席蒲团不扫尘,松闲石上似无人。
群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唐以来佛学盛行,隐入山林,遍访佛寺,与僧众交游成为一时风尚。欧阳詹在这首绝句中即为人们勾出一幅充满情趣、声色并茂的寻佛图卷。
诗人访游永安寺禅师。入得佛舍,却不见人。诗人仅用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把若大禅房中空寂清冷的气氛刻画出来。僧众们坐禅修行使用的草席蒲团闲置已使禅房显出空荡,“不扫尘”更点出无人坐禅为时已久,就连扫洒之类的日常功课也早已无人问津。这自然生出悬念,禅师不在这里修道悟禅,去得何处?诗人步出寻访,不觉中已来到寺外山林之中。只见山峻林密,水激石立,一派宁静幽深之貌。整个山林就像在用一种无声的语汇,透过山水松石闲懒的神态告知诗人:此处已是许久未接待过人声踪迹了。寺里无人,山中无影,诗人寻觅也已是气喘吁吁。驻足远眺,只见苍山绿水,万籁无声。眼见时已过午,群峰阴阳两面都被阳光照亮,仍无见禅师,再赴何处寻访呢?似乎凝住的空气此时忽然颤动起来,从群山深处,传出阵阵佛寺钟声。这悠悠钟声打破了空间的沉寂,也打破了诗人的疑窦,犹如当头棒喝,促其猛醒,顿生感悟。于是,诗人不再觅声踏踪,寻佛访禅,反而干脆在这青山绿水间停留下来,取山之溪水,采遍野果蔬,自煮养身。
诗人寻僧参禅而来,连禅师的影子也未见到;满山寻觅尚无踪迹,却又安营扎寨,自留山中。诗人以几个信手拈来背理松散的意象,结构起一个以“寻”字为统领的诗境,其真正意蕴则在传达诗人对佛禅义理的觉悟和理解。世人学佛,求取真谛,多以出世潜修,青灯黄卷,坐禅苦诵为正事。但在禅宗看来,如此苦苦寻觅,实离佛愈远。“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慧能《坛经》)禅非坐卧,道由心悟。这不正是禅师无觅给诗人的启示吗?方象即空,佛无处不在。唯有明见本性,一任天然,即世求出世,于万象悟法门,顿悟成就一个“本源自性天真佛”(《永嘉证道歌》)。可见诗人“自煮溪蔬”养的“幻身”,正是这全融自然,随缘而居的悟道之身。全诗融禅理入诗,一句一象,极富情趣,不著痕迹。在艺术上亦有可鉴之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