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亭


唐·柳宗元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新造好的“芙蓉亭”为柳宗元在永州所寄居的龙兴寺增添一景观,诗人自是前来一瞻。亭上朱红色的栏杆横伏回环,周围遍生的芙蓉树由亭栏的点缀,更显得郁郁葱葱,质秀而富有生机。在红栏翠木的衬映下,那一片绽开的芙蓉花尤显恬淡清丽,夺人眼目。由亭至栏,由树及花,由近到远,景随诗人眼目自然流转。舒散闲适,居山林佛寺中的诗人心态不难从中品味出来。但其中又含着某种刻意。芙蓉,又名木芙蓉。其花每年八九月始开,耐寒不落,故亦称拒霜。宋代苏东坡有“千株扫作一番花,只有芙蓉独自芳”(《和陈述古拒霜花》),倒似柳宗元咏芙蓉花的最好注脚,诗人正是看中了芙蓉花这种“独自芳”的高逸品格。足见他自观亭始,以咏芙蓉止,决非偶然。芙蓉花色清逸,其香更具殊味。立于亭上,清晨席席秋风伴着花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晨风荡开香飘远去,就连潮湿的寒霜也被花香浸染凝结,露珠晶莹,其香浓郁。句中“彩”通采,用得十分巧妙。花之香味无形无色,而“采”则寒露为其形躯。芙蓉清香极富穿透浸渗之力,才有了这等飘逸之态。柳宗元所居龙兴寺是天台宗寺庙。其住持僧重巽是天台九祖湛然的再传弟子,与柳宗元交密。湛然“无情有性”“木石有性”的思想对柳宗元有很深的影响。所以他观亭赏花、描形立象,皆求言外之意、象外之味,旨在见志喻世、领悟佛性。“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清丽脱俗的芙蓉花,众芳纷纷无见其容,千花零落却独傲风霜的品格,在诗人心中便成了佛性的启示。人世间现实黑暗、浮沉宦海充满险恶倾轧,对远谪南荒的诗人来说无所留恋。而更仰慕芙蓉与众芳无争艳之心,拂尘出世,独领潇洒,超拔异容,欣然自得的神态和境界。“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这是诗人在领悟有得之后,直接称颂佛教义理。色空,色即是空的省语。万物为色,因缘而生,实有非本,其本是空。色空观是佛教最基本的思想。诗人览观芙蓉亭,却于花木景色中了悟佛性根本、人生真谛。故感叹大千世界之造物居然能成就这样玄奥精深的思想,引人脱出凡尘苦海。诗人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到此诗人由赞花之暗示,转而颂佛理解惑的明言,其寄托之情不难明见。然诗人却余兴尤浓,又宕开一笔,使全诗在“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的深幽意境中收束。寓意深刻,余蕴无穷。诗人徜徉亭上感叹人生,不觉清晨黄昏时光流逝,天色已暗。秋月初升,映挂在树梢上,夜空更显得明澈洁净。归鸟投林,喧嚣了一日的山林渐渐沉寂在静谧之中,只有偶尔迢递传来的佛寺晚钟,在山间林中回响。自然之景色乃人心之境界。诗人此时的心境宛如这空明宁静的月夜,已无尘无虑、无生无灭、无声无息、无色无象,享受着自然的沐浴,现实的失意苦痛再也不能搅扰诗人在这“空”的宇宙中自由回旋飘荡。诗境、心境与禅境,三境合一。物我两忘,梵我合一。其余蕴如夜静钟声袅袅不绝。

柳宗元这首禅诗将简淡清爽的自然意象与深沉婉曲的内在情感沟通,意境圆融,余音盘旋,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无尽感喟和对佛禅境界的深切认同。但其中“尝闻”两句,以理妨诗,过于直露,与全诗境界不协,是为添足之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