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禹锡
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
秋堂静寂夜方半,云去苍梧湘水深。
这首诗暗含禅宗无相观。
《五灯会元》载有这么一则故事:马祖道一是一位以静坐求佛性的人,怀让禅师看到马祖天天专心不懈地从事坐禅,便问他:“你是想学坐禅,还是想成佛呢?如果想学坐禅,但禅并不在乎坐卧;如果想坐禅成佛,但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相。法是无位的,你不能对此有任何取舍执著,如果你想坐禅以成佛,就等于扼杀了佛;如果你执著于坐相,便永不能见大道。”怀让所讲就是《坛经》所言“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也就是说,尘尘是道,一花一叶,无不从佛性中自然溢出,一色一香,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禅机,不必执著于形态,相状方式。《听琴》第一句所蕴含就是这个道理:禅何妨是琴,是声,是花,是石,它的存在并没有一定的概念方式,如果你硬要将它归于某种方法,形象,便是著相了。
第二句紧承上句言真正自见佛性的人心中根本无形无相。眼看于琴而不生琴相;耳闻于声而不浮声念,虽为悦耳赏心,却不存美丑之评判。所谓“于诸境上,心不染,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达到此境方能来去自由,看琴即禅,想禅即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心体无滞,成就无尚的精神愉悦。
最后两句以形象的比喻描述心体无滞后所产生的精神境界:如秋之空寂,夜之静谧,云之自如舒卷,水之清莹流溢。大千世界,人间万象,情感纷扰,世俗蒙回霎时归于无相,人的精神在绝对自由的空间升腾、雀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