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翱
其一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其二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惟俨是慧能三世法孙,中唐著名的高僧,后居沣州药山,四海缁流云集,化被一方。李翱为朗州刺史时,曾一度与之往还。这两首诗即作于此时。
先看第一首。关于这首诗《景德传灯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李翱来参惟俨,请问佛法大义,惟俨闭口不答,只以手指上指下,问李翱:“懂吗?”李翱回答说不懂,惟俨说:“云在天,水在瓶。”李翱心头豁然一亮,顿悟佛法,于是欢喜而作此诗。
诗的前两句一上来就刻画出一个幽居山中的得道高僧的形象,他神清骨峻,身形似鹤。在松风万壑的山谷里,悠游自在,虽手持经卷,而心则空明无所系缚。第一句正面描写其外貌,第二句转用环境和生活的内容加以映衬强化,禅师超脱红尘的高韵逸致自然透出。南宗兴起后,禅师的生活和形象与以前的僧人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苦苦地持戒修行,而是在风景秀丽的山林禅寺里过着自由适意的生活,甚至连经书都不用看了。这首诗中的惟俨就是一个典型,他把佛教修行的戒定慧三学都视为无用之物,甚至不许门人看经,门人问他为何看经,他说:“我只图遮眼。”这是何等的逍遥自在,无怪乎禅宗深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而靡然向风了。
后两句则是对上述故事的隐括。惟俨真不愧是深得南宗密旨的高僧,他的一句“云在青霄水在瓶,”直接地道出了禅宗对佛法的理解。白云在天空中自由地舒卷变灭,清水在瓶中澄清碧潋,一切都这么自然而然,一切都不为外物所惑而迷失自己。这正是南宗人眼里的无上妙义。惟俨和其他许多的禅学大师一样,既深悟禅法精义,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对禅宗机锋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眼前的凡事琐物,随口道来,漫不经心,却将本来抽象难解的禅理表达得十分圆满,而且又是那样的形象,富于审美意味,不禁让人拍手称绝。
再看第二首。这首诗表现的仍是禅师自由适意、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前两句仍从其禅居生活写起。第一句写其生活的环境,也点到了幽居的心情。居住的环境是在风景秀丽、远离红尘的山中,这是禅师们一贯的作法,因为这些地方可以避免尘世的骚扰,而且山清水秀,幽静安然的环境也便于静心修行。而幽居的心情,则是放心任性,从容自在的。“幽居”与“野情”相得,心与境相合。第二句则写生活的内容,屏居深山古寺,登山观松,临水看云,有时也翻翻经书。门人虽有百千缁众,皆心远地偏,决无门庭若市的喧闹。没有官吏来打扰,没有权贵来拜访,一年到头,无送无迎,晏然自安,仿佛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片净土。李翱这样写是有原因的,他曾久闻惟俨大名,请他到官府里相见,惟俨置之不理。无奈何,只好自己跑到山寺之中来请教了。
后两句写的实际上是他禅居后生活中的一个故事,在《五灯会元》里也有记载:惟俨一日登山夜行,忽然云开月出,惟俨不禁清兴横生,在山顶上长啸一声,这一声长啸可了不得,沣阳东边九十里地内的百姓都听到了。居民们都以为是自己东边的邻居发狂大吼,第二天一早西家问东家,东家再问邻居,迭相推问,一直问到药山,门众告诉他们:“昨夜和尚在山顶大啸。”清寂的夜中独登高峰,明月相照,长啸破空,这和尚的野兴也真够高了,这情景也真够清幽迷人了。李翱抓住这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片断,着力加以描写,惟俨旷世独立,放心任意,自由自在的形象和个性表现得更为具体形象、鲜明突出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