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秀师影堂


唐·张祜

阴阳古寺杉松下,记得长明一焰灯。

尽日看山人不会,影堂中是别来僧。

这也是一首题写影堂的诗。秀师,即北宗神秀禅师。五祖弘忍之高足。武后时,曾召至都城,供奉内道场。中宗即位,尤加礼重。神龙二年卒于东都天宫寺,谥大通禅师,殡于龙门,皇帝亲送至桥,王公士庶皆送至葬所。

诗一开始先从影堂的环境写起。阴阳古寺,即指影堂。禅师虽离尘世,但法灵永不泯灭,好像还在阴间开席说法,故以阴阳古寺指其葬所。影堂左右,松柏苍苍,清幽隔世,令人肃然。第二句即转为对禅师的凭吊和赞颂。“长明一焰灯”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禅师的智慧如一盏长明不息的灯,使多少人从迷途中觉悟过来,从暗暗长夜里看到了光明。据《高僧传》记载,弘忍死后,神秀乃往江陵当阳山而居,四海之僧众,莫不靡然向风,深受神秀智光普照。武则天召至京师时,甚而准许他坐着轿上殿,亲加跪礼,王公士庶望尘拜伏者,日以万计。中书令张说曾问法于他,躬执弟子之礼。自古禅僧中受遇之尊,影响之深,结缘之广,度人之众者,无过于他。以明灯相喻,倒也并无虚言。

后两句则转出新意,表现了自己对佛法要义的体悟。“尽日”句是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山中堂前,瞻仰禅师的真容,但这影堂里真影所具含的无上真义,究竟有几个会得呢?以此句作一顿宕后,最后结句转出正意。有谁知道,这影堂里的真容其实并非神秀禅师呢?这话乍看有些突然,明明是神秀真影,怎么说是“别来僧”呢?只要理解了禅宗的世界观,这问题就很明显了。原来禅宗以为,世界全为心之幻化,我以为其如此,故其如此。洞山良价往参云岩,临走时问道:“你去世后若有人问我,能写云岩禅师之真吗,我该如何回答?”云岩沉吟良久说:“你就对他说,眼前便是。”良价尚有疑虑,后来因过水观影而大悟云岩之语,也大悟了禅宗之旨。

这首诗从眼前的影像,阐说禅理,即景会心,景理两契,故虽用笔不多,而道理却说得很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