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皮日休
云侵坏衲重隈肩,不下南峰不记年。
池里群鱼曾受戒,林间孤鹤欲参禅。
鸡头竹上开危径,鸭脚花中擿废泉。
无限吴都堪赏事,何如来此看师眠。
这是一首极言佛家返静于动、复性于情之理的七言律诗。皮日休是唐末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动乱的年代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唐朝末期,诗人政治上屡遭挫折,不得已与隐居山林的佛家僧人往来,希望借佛出世间法摆脱精神苦闷和沉重忧患,以获取自身心理的内在平衡。南峰僧大概是指隐居支山南面山峰与皮氏相善的僧人吧。此诗写出了佛门之清净及人心向佛之意。
“云侵坏衲重隈肩,不下南峰不记年。”首联即写出了僧人与尘缘隔绝的景况。行云流水,常被禅者们用来象征比喻其所追求的意境,是一种纯净的无污染的自然境界,而在此处,对于南峰僧来说,却成了“侵”犯扰人的东西,和坏衲一样成了肩上的“重”担,虽然这只是描写,但透过字面我们足可见僧人是深得虽有亦无的佛家妙旨的,云尚侵人,更何况人间烟火,名利之场呢?紧接着两个“不”字,道尽不为世事干扰、专注参禅养性的高僧生活。与污浊黑暗的官场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唐末社会相比较,这里无疑是一方难得的净土。岁月的流逝,世事的变迁,在南峰僧心里留不下丝毫的痕迹,足可见禅境之高妙无比。
“池里群鱼曾受戒,林间孤鹤欲参禅。”此句借用“群鱼”、“孤鹤”这两种自然界生灵作为描写对象,就连这些全不懂人情冷暖的“群鱼”、“孤鹤”都好像受过戒、参过禅似的,极言佛事之盛。禽兽也有灵性,耳濡目染,它们好像也与这禅境融为一体了,很有些古朴自然的生机与气象,侧面烘托,效果极佳。“鸡头竹上开危径,鸭脚花中擿废泉。”此句呈现出几组意象:鸡头、鸭脚;竹上、花中;危径、废泉,从侧面反映山林佛门之清静。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禅境中的自然界生灵景象从侧面映衬,集中表现了禅宗返静于动、复性于情之自然哲理。自然界的生灵也被佛陀感化得心境澄澈、安心学禅了,在诗人看来,这山林的一切及南峰僧人的行止,才是真正的自然社会本身,没有受到客尘的污染。“返静于动”、“复性于情”,这是唐南岩草衣禅师所宣扬的禅理。
诗人于尾联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思想倾向:“无限吴都堪赏事,何如来此看师眠。”句中采用对比手法,吴都与山林对比,一闹一静,一赏玩,一睡眠。吴都虽然有许多美妙可堪赏玩的事物,却又哪里比得上到这里来观看师傅睡觉呢?禅师的睡眠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的,所谓“身心昏昧,略缘境界”(《大乘义章二》),同样是僧徒修行打坐的内容。此句用对比手法表明了诗人对功名前程全然失去信心,似有皈依佛门之私意了。
由此诗可见,晚唐政治腐败,许多文人墨客空负王佐才,难以实现建功立业的壮志,导致了佛教日久之兴,士大夫皆从学佛参禅中获得身心的解脱,同时反映在文学上则是他们的诗文皆贯注着玄妙的禅理。皮日休此诗决非一时兴之所至而作,它也是有着相当深厚的思想基础的,至少可以说它是对喧嚣的尘俗社会的一种逃遁,从本体上说,这也是一种天性的回归,“返静于动”、“复性于情”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