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成用
荣枯虽在目,名利不关身。
高出城隍寺,野为云鹤邻。
松声寒后远,潭色雨余新,
岂住空空里,空空亦是尘。
咸用此诗是一首彻悟“色”、“空”的禅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法相不二”,真正极乐的天地,只在“本来清净,不染一尘”的本心。
此诗前四句,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超尘脱俗,无欲无念,恬淡闲适,清静悠然的禅家胜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自然的四季交替变换,草木的荣枯盛衰,在山居之僧的面前展现,然而他却视而不见,如同“枯树倚寒岩”,他的表情是冰冷的。作者在此处,用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暗指了世俗名利的荣枯,因此春光绚丽,不能使之兴奋,不能诱发他的名利之心;秋气萧瑟,不能使之悲切,不能唤醒他的喜怒哀乐,那是他彻悟了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不过是一己之心的幻化。“高出城隍寺”,这是他的居处,点“山”,“野为云鹤邻”,这是他的情怀,点“僧”。他就居住在这凌驾于城隍寺之上的山间,在辽阔无际的山野中,与白云、野鹤相邻为伴,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烦恼,更脱离了人间的倾轧与欺诈,因此,他才能那么的悠闲自在。
在他的感觉里,唯有寒潮之后的松涛声仿佛变得很遥远了,而雨后的潭水泛起的色彩则更加清澈,真是“山高水深,云闲风静”,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仿佛自然与自我已融化为一体,分不清彼此,如“庄生化蝶”一般。
禅家言:“无我无欲心则休息,自然清静而得解脱,是名曰‘空’”。这位僧人可谓深得三昧,虽身迹不出世间,但却“事无顺逆,随缘即应,不留胸中”,好比“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整首诗渲染了一派宁静无人之境,闪现出清幽恬淡的色彩,透露出禅家清澄空寂的心境。让我们深深体悟到:只要在心中保持冲淡虚静的境界,就能永远知足常乐。这一点,对于生活在凡尘的芸芸众生,能够多一点愉悦,少一点烦恼,也许还是有助益的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