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荀鹤
少见修行得似师,茅堂佛像亦随时。
禅衣衲后云藏线,夏腊高来雪印眉。
耕地诫侵连冢土,伐薪教护带巢枝,
有时问着经中事,却道山僧总不知。
这首题赠之作,主要描写和尚潇散自如,随分而安的生活,表现了他息心自净的内心。
诗一开始就从禅师不犯世锋、随遇自安的生活方式写起。“少见”两句,一开一合,先说其悟法之深,当今世上,无人可比。“茅堂”句则猛力一转,写出其随时顺俗的修行方式。禅师虽早已悟破玄关,但随顺时俗,像众多的僧徒一样,居于幽僻的山寺之中,礼拜于佛像之前。和有些南宗禅呵佛骂祖,放浪自任的生活比起来,和尚的这种方式似乎陈旧了些,拘执了些,然而参禅学佛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清净无碍的心地,只要心地空明,又何必去标新立异,招惹世人的讥评,平生那许多的波澜呢?“亦随时”三字,点出禅师本心,拜佛参禅不过是他和光同尘与世俯仰的大智若愚罢了。
“禅衣”两句则写其形貌,实写其超凡脱俗之神韵。在飘飘的衣衲后面,似乎还藏着山顶上的白云;因为年事渐高,已两鬓苍白,连眉毛也像印上了两片白雪。一句写其衣着,一句写其外貌,“云藏线”“雪印眉”暗点居住的环境,山高云白,风清气爽。更衬出禅师飘然出世,脱洒不群的神情。
“耕地”两句仍承“亦随时”来,两句写其行为,表现其随缘度世的慈悲心肠。在平地上见人耕种,劝其勿侵冢边之土;在山野里见人砍柴,又劝他留下筑有鸟巢的树枝。这老汉看似多事,实际上不过是他随时顺俗的一种权道。
“有时”两句,则写其悟道之深,点到其深湛的佛法修养。也有人向他请教佛经中之事,和尚总摇头作答,这才是南宗的作派。马祖的法嗣大珠慧海曾引佛经教训一个读经僧:“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他宣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却道山僧总不知”,回答虽然落实了点,但与那当头棒喝的作用却是一样的,都在教人净心自悟的道理。
从诗的描写中看,这像是一个持律宗戒的高僧,他礼佛参禅,心肠大慈大悲,带着明显的修行僧人的特点。然而他对佛法须妙悟而得的见解却又颇同于禅宗,由此可见晚唐时禅宗风靡,其它门派多受其影响而宗风有变的事实。整个作品较少抽象的说理而把禅理和对上人的称颂融入到形象描写中,意兴超然,语言精练,最能见出上人的风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