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这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慕禅之作。诗人通过对牧童悠闲生活的赞叹,寄托了自己追求澄明宁幽的禅境的愿望,平朴真挚的语言中渗透着禅理,读起来颇有韵味。

诗的开头两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勾勒出一幅野趣昂然的牧牛图。读者可以想象是在一个初春的日子里,草木悄悄地萌发,雨丝无声地滋润着大地,原野里充满了生机,牧童骑着牛,漫无目的地游荡于山野之间。这里诗人特别强调了“自由”二字,在作者看来,牧童的悠闲生活便是禅境的象征,而只有进入禅境才能给人以超脱、自由的感觉。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则极言牧童生活之简。他只要一领蓑衣挡雨、一支竹笛娱情便足矣,因为他处在“青山青草里”,已经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在物质条件极端简陋的情况下却能达到精神上的极大丰富,这不是只有禅境才能达到的高度吗?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表现了牧童快乐的心境。无论是日、还是夜,无论是出、还是归,都保持着心灵的愉悦。这种愉悦的心态是有节制的,只限于“唱歌”和“抚掌”,并没有仰天大笑,所以是平和的,永恒的,不为外界事物所动。正所谓“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最后两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诗人由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转向了主观感情的抒发,由衷叹到“唉,谁能像你一样啊,自由自在,无是无非”。这两句体现了全诗的主旨,“无是无非”是禅的最高境界,也是诗人追求的极至。两句中包涵了诗人领悟禅境真谛后的敬慕与崇拜,似乎也夹杂了尘世中不能进入禅境的遗憾与惋惜。

乍一看来,本诗语言平白,“淡得几乎没有诗了”,实在未见有出前人之处。但是从诗人的立意来看,当另作别论。诗的前六句以一种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方式描画禅境,浑然一体,而六句中每两句又自成一层,将禅境的闲、朴、恒阐发得错落有致。虽然最后两句由叙述转为议论,但由于读者从前面的“春风”、“细雨”、“青山”、“青草”、“唱歌”、“抚掌”中已领略到了禅趣,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一转折也就不显突兀了。相反,这一笔说透了禅理,点醒了读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禅宗有云“平常心是道”,又云“法尔自然”,最高的智慧,最深的禅理往往是由最普通的事物,最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大概这首诗便是这样的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