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灵澄
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
草屦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
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
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
灵澄为宋初云门宗禅僧。此诗围绕佛教禅宗“西来意”的话头,阐述了自己的澹泊自适的人生哲学。
“西来意”即禅宗初祖达摩自天竺西来的本意。《五灯会元》卷五《嵩岳慧安国师》曰:“有坦然、怀让二僧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达摩西来之意自然是传法布道,普度众生。然而禅宗却认为,达摩西来之意并不关己,这一问题须以“自己意”来回答,也就是要从自己参禅悟道的切身体验上去解释,这就是所谓的“自己意”。此诗即以作者自身的山寺禅居生涯讲述了“西来意”。
诗的首联以“居山七八年”回答了关于“西来意”的问题,意即说明自己坚持远离风尘的山居生活实践便是对“西来意”佛法的答案。这表明,禅宗并不重理念而强调自身的实践。
以下三联是对“山居七八年”的具体化,形象化。颔联写山居生活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脚穿一双草鞋,已是破旧不堪,“只栽三个耳”;身着一件麻衣,肩上已是“补两番”。随便的穿戴,俭朴的生活,却显示出自己的澹泊闲适。山居生活的目的并不在物,而在精神,在于参禅悟道。
颈联写悟道在于自然。道是无所不在的,不必刻意追求。“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眼前之景物,身边之琐事,皆可从中悟出禅意。“西来意”就在其中。
尾联以云散月明为喻,归结出修行的法门在于自性。《坛经》曰:“自性常清净,日月长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此诗讲云散月明,即是喻这种去妄明心的修行途径。
此诗本来在阐述禅理,然而却无一句是抽象地说理,而以日常生活情境的描述,以自然景物的变化为喻,显得浅近平常,自然、亲切,因而成为禅诗之佳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