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兆
西山乘兴宿,静兴寂寥心。
一径松杉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
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
南越文兆于宋初诗坛颇有名气,为“九僧”之一。此诗写他漫游西山之浓厚兴致,为其代表作之一。诗中之“西山”即今福建省浦城县的西岩山。“精舍”,即僧众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首联写初至西山精舍的突出感受。作者云游四方而至西岩山,白日观赏了整整一天的清美景色,夜里便“乘兴”宿于精舍之中。精舍里的幽静与作者的“寂寥”之心契合为一。佛教最为赏识的便是静穆。而西山精舍夜间的突出特点即是“静”。
中间两联诗便对这个“静”字着意渲染。诗人独自一人,悄然漫步于寺前小路之上。一路上见到的是古老的松杉傲然而立,气氛显得格外肃穆庄严。夜已三更,大雪纷纷。草堂之中,僧人已进入睡乡。“云阁”那边,隐隐传出低沉的磬声。
颔联突出了诗人的视觉感受,颈联突出了诗人的听觉感受。两联诗都意在渲染一个“静”字。“松杉”无声地矗立着,夜雪无声地飘落着,都使精舍四周显得分外寂静。而以磬声反衬,尤为显出静寂之甚。这是艺术的辩证法,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的《入若耶溪》是写白日之静境,文兆之“云阁磐声沉”则是为了衬托夜里山间的寂寥。精舍如此之静,越发引起诗人的向往之情。
尾联两句承中间两联,写自己对西山精舍的企羡情怀。自己对于这样一个幽雅静谧的处所,真想“长栖”不去。然而,这又是求之而不得的。于是便说:既然此愿未遂,那么待到天明之后,再去这里的“双峰”畅游一番,寻幽览胜,亦为快事!由眼前之境而悬想将来之事,由首句的“宿”而想到末句的“寻”,文思活泼,首尾巧妙关合,结构浑然如一。
全诗捉住一个“静”字,着意渲染,使得语言淡而又淡,禅味浓而又浓。宁静的境界,恬淡的气氛,澹泊的情怀,使得通篇气韵翛然,宛如一颗通体圆润的明珠,令人反复玩味,爱不释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