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径


宋·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国朝浮屠,以诗名于世者九人。”金华保暹即为这宋初九僧之一。九僧的诗作大多清幽淡雅,富于禅趣。这首诗以《秋径》为题,即是描写漫步于秋季林间小路之上的所见所闻及由此产生的更深的联想,颇有林下一种风流。诗人笔下的这条秋径,有杉竹投下的清阴覆盖,自然显得分外清幽和宁静。而一场秋雨刚刚过去,空气被洗涤得格外新鲜,并透出一丝凉意。诗人便沿着这条小路悠闲地漫步,感到神清气爽。他觉得,这里真是静到了极点!忽然,他听到了远处传来的一阵脚步声:那是寺僧归来了。诗人在这里着意渲染林间的空旷和寂静。空到只有“杉竹清阴”,静得能使归僧的足音清晰可闻。这是以声响来反衬宁静,正如慧洪在《冷斋夜话》所讲,写诗须“置静意于喧动中”。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这条艺术辩证法,将山林间的静谧渲染得更加浓了。这是从听觉角度写秋径的清幽宁静。而颈联“虫迹穿出穴,苔痕接断棱”两句,则转从视觉角度去描写这里的空寂寥落,人迹罕至。在这条小路的两侧,那一道道小虫爬行的足迹穿入幽暗的洞穴,那一条条青碧的苔藓直与断裂的石棱相接。诗人观察得何等精微,描写得何等细腻!这样一种空旷清幽而宁寂的氛围,使得诗人的灵魂也似乎更加超离了尘世,而与大自然渐渐融为一体,任意驰骋。他由这些眼前的“虫迹”和“苔痕”进而想象到那更深更隐的去处,想到那峰顶之下更有层层岩穴,那将是隐居的更佳去处。诗人面对着静谧的大自然,面对着空寂的宇宙,进行着玄思冥想。诗人的内心世界是淡泊清净的,是超尘脱俗的。仿佛喧嚣的尘世不复存在,而只有这个由自心幻化而成的幽静宁谧的世界。请看,这里哪还有人间烟火,哪还有七情六欲?我们从诗中只能体味到作者那淡泊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清幽,情调高雅,与宋初西昆体迥异其趣。诗的语言也洗尽铅华,朴素自然。但是从选材到立意、从遣词到造句,又皆是经过一番推敲的,并非率而成章之作。这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人见九僧诗或易之,不知其几锻炼,几推敲乃成一句一联,不可忽也。”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是可取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