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大临
地胜常新构,僧闲昼杜门。
山林谁乐静,城市亦非喧。
客引空弹指,风来不动幡。
只应常宴坐,对境无一言。
秀州僧慧空住招题院内,作堂名为静照堂。招题院,即寺院。当时,王安石、苏轼等人皆曾为此寺而作诗歌咏之。李大临此作,为其中之一。在诗中,作者对禅僧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和恬淡寡欲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欣赏的态度。
首联说静照堂是一所新建筑,又位于风景佳丽的秀州,而其主人清高而悠闲,极少与外界接触,因而白昼里也总是关闭堂门。地为“胜”地,堂为“新”堂,僧为“闲”僧,其钦羡之情已溢于笔端。
颔联出句“山林谁乐静”之“谁”字当为“惟”字之误。这句点出“静”来,而这种静又不止于环境的静,关键在于内心世界的恬静。所以诗人说:由于主人最喜静,故而身在山林固然乐于其幽静,然而身处城市也同样不会感到喧闹。这种境界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很有些相似。关键在心静,而不在于地静。北天竺僧觉爱于《修禅要诀》中即说:“无我无念,先住长安一城中,但勿令外出,如是,渐住一寺,一房,乃至鼻端。”这便是专一不二的修禅方式。达到这般精神境界,便会“梵我为一”,从而达到无我无念的境界。
颈联两句是进一步称颂慧空善于修禅,心中无喜无忧。“客引空弹指”,“弹指”一词为禅宗用语,《增一阿含经》道:“如来许请,或默然,或俨头,或弹指。”这里是说慧空已超然于物外。《论语》道“有客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可是慧空却非世俗之人,已无世俗观念,故而不因有客来访而喜,只以弹指的动作略略示意一下而已。“风来不动幡”一句也是用禅宗典故。禅宗六祖慧能年轻的时候,曾见众僧辩论幡动是因风而动还是自动,他说:也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人心在动。这正是禅宗关于心为一切之本观念的反映。慧能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心是静的,那么,就不会感到外境的动,就会一切皆静;之所以你会感到风动或感到幡动,那是由于你自己的心不静,你的心动了,才会感到外境在动。因此,禅宗特别强调“我心”,将功夫都用在内心修养上,而反对外骛而他求。本诗也是在讲,慧空法师内心澄净,不为外界所扰。
尾联也是说慧空总是坚持静寂坐禅,安定内心,已忘却外境的存在,故而无有一言。禅宗讲求“唯识”,认为宇宙万事唯以主观意念为转移,只有“我心”是真实的,而外境则是虚幻的。慧能《坛经》说:“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道一的弟子慧海《大珠禅师语录》曰:“心无起灭,对境寂然。”因而诗的结尾说慧空对外部事物皆可不置一言。诗中称赞慧空内心虚静,不为世俗所扰,这对于专注于科学研究或进行文学创作的人们来说,也许会有一些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