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宿净行院


宋·苏轼

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淼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这首诗在苏轼的禅诗中算得上一首意境颇佳的诗作。诗人作此诗时已过花甲之年,岁月伴着颠沛流离,失意贬谪的生涯无声无息地流逝,现实的人生之路漫长迷茫,早已使诗人疲惫不堪、身心俱碎,更不知何处是归程。但他对佛禅的体悟和追慕却日渐圆融,更加深邃,形成看穿忧患,傲视荣贵,恬淡旷达,随缘自娱的人生态度。这些全都凝聚于“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淼茫”的诗句意象中。诗人疏离充满险恶危机的现实境遇,“世事非吾事”,一任命运之波冲荡,如一叶孤舟漂泊浪迹天涯海角。寄寓心地于淼茫无际浩翰无垠的宇宙空间,如一草芥将短瞬的生命消失在自然无限的永恒之中。这两句诗将诗人自己对佛禅义理的体悟和现实复杂感受,在艺术的想象中转化为如梦如幻的意象表现出来。而后两句则以一幅静夜听雨的形象图景融汇了诗人寂静空寒的情感心态。“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诗人雨夜宿于海南一隅的净行院,窗外漆黑寂静。只有风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地拍打着树叶林身,却更衬出悄然宁静。诗人与禅僧对床无语,恰似心照无言,却将无尽交流与风雨之声共同融入周围的宁静之中。雨夜昏沉无星光闪烁,四周黑冷无灯烛照明,就诗句字面意看,是说这里静得不仅无声无息,而且连灯火光亮的搅扰都没有,一片静谧之中羁旅无归的诗人那凄然的心颜倒也隐没得不为人所能见。深层内涵里却透出诗人完全沉浸于寂静无息的境界之中,早将那些现实的苦痛和烦恼置之于忘却的心态。同为夜雨旅人的意境,不难使人想起李商隐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李诗于曲折婉转中表现了游子无归的愁苦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想象未来的西窗对话顷诉衷肠,恰写出此刻无语的郁闷孤寂。苏诗反其意,创造了一个有人相对却无语言说,寂寥空寒的禅家清净意境,从而将自己身处逆境,浪迹孤岛的思乡之情、留滞之悲寄托其中,在身心俱忘、空旷浩渺的虚幻境界找到了梵我合一的心灵家园。全诗即在这种有乐有悲又无乐无悲,自然澹泊的韵律流动中渐渐悄然消失,就如同一枚生命的石子投入浩渺空寂的无限中,激起些微纹,很快荡向远方,即刻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平静。一切都溶化在虚空中了。

这首诗妙味无尽,其幽静清远、澹泊空寒的境界形成不在字句取胜,而在神至,意蕴来自对深邃含蓄的意象感受和对诗外禅意的体悟。前两句以无声无尘,无踪无影的意象勾勒出清净空灵的幻境,后两句以无尽交流于无声无闻和纳一生凄苦于无知无见之中现出虚空弥满淡远超凡的心境。两相应照交合,给人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了无边广大,空灵自由的余地,不难悟出禅宗一切皆空,本心清净,梵我合一的意味。诗人的追求当然是虚幻的,但也正是这种至深至情的良苦用心,可以使人们从其清净超凡中体验到诗人心中多少现实的辛酸与苦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