霅上访道人不遇


宋·苏轼

花光红满栏,草色绿无岸。

不逢青眼人,长歌白石涧。

题目中的“道人”,即得道之人,指的是一位和尚。《霅上访道人不遇》一诗,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学佛有得,已经达到了随缘自适,万法不芥蒂于胸中的自得境界。

“花光红满栏,草色绿无岸。”写所访道人居处的环境:浙江吴兴县霅溪之畔,道人所居之处,栅栏内花色满眼,光华耀人,栏四围芳草如茵,绿翠无边。诗的首二句写道人居处环境,可谓形象生动,简练逼真。“花光”、“草色”乃最富有春天特征性的景物,诗人捉住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活现出道人居处环境的烂漫春光。

“不逢青眼人,长歌白石涧。”“青眼人”是用阮籍的典故。晋朝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与嵇康同为放达不羁之士,同为仕人所钦仰。阮籍能为青白眼,遇礼俗之士,则以白眼对之,见旷达不羁的高人,则以青眼对之。“青眼人”,这里借以指所访问的僧人。诗人为官之暇,前来访问僧人,讲习佛法,所见的环境是那样的优美宜人。然而高僧不在,访人的目的没有达到,可这对于得道的诗人来说,并不能在其恬静的胸中引起丝毫不快之感,相反,诗人毫不芥蒂于心,拜访不果,悠然自适的心境依然存在,在白石涧里唱唱歌,走动走动,不是同样的悠然自得吗?还是那位阮籍,虽然名为旷达之士,但却好哭穷途,常驾车出游,率性而往,一遇途穷,辄恸哭而返。可见阮籍并不那么旷达。王维就不然,他是有名的佛教信徒,对佛法造诣颇深。他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很受人们的称道。水穷之处,还有山在,山上云蒸霞蔚,景观宜人,仍然可以观赏。可见诗人的内心根本不为外物所动,不执著于一物。禅宗六祖慧能所说的“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无住”就是佛的境界。行到水穷处,水穷处就是水穷处,不必为此牵心动念,且看云彩升起之景,心中全不以水穷为意。王维此两句诗所以受人称道,便在于此。苏轼此诗亦是这样,可以说他是受了王维的影响。访道人不遇,不遇就不遇,亦毫不住念于不遇的懊恼,转而在白石涧中边歌边行,悠然自得,随缘自适。“于诸境上心不染”,这就是佛家修道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苏轼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这一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