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攲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这首诗虽只有七言八句,却完整地写出了无锡惠山寺僧惠表年青求法,年老得法,及得法后所达到的心境。言简意赅,情趣洋溢。
大凡和尚修道,都经历过一个殷勤求法,刻苦修炼的过程。未得佛法之前,一心想求得佛道,发奋刻苦,艰危倍尝,甚或断臂燃指,在所不辞;有的或远涉异域,历尽苦辛。此类求法故事,佛教史籍上举不胜举。苏轼赠惠表这首诗,首联便写惠表年青时苦心孤诣,誓志求寻佛法所历的艰辛。“行遍天涯意未阑”,极笔写出了惠表虽跋涉天涯而志所不渝的顽强精神。“将心到处遣人安”,修佛就是修心,到处请人安心,就是四方求法的意思。
清远禅师说:“参禅唤作金屎法,未会一似金,会了一似屎。”没有领悟佛法之前,把佛法看得很神圣,视如金子一般,故孜孜以求之。但是经过长年累月修行、寻求,一旦开悟得法,就会觉得佛法原来也很平常。辛勤追求的东西,得到后原来也不过如此。“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亦不看”,活现出一个得道老僧佛法烂熟于心后悠然自得的形象。
“攲枕落花余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这四句写出惠表年老得法后所达到的境界。门前落花究竟有几片,惠表根本不去用心细寻,闭门悠然自卧,院内新竹千竿自绿,即便客人来访,拜茶之余,谈空说有,亦毫不动心。偶尔品尝品尝时鲜水果,则甜自为甜,酸自为酸,各各随其自然。黄檗禅师云:“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无漏智”就是佛的智慧。黄檗又说:“若未会无心,著相皆属魔业。……如今既会此意,何用驱驱?但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黄檗所说的“但无一切心”,就是既不离一切事,又不沾滞于一切事。马祖道一所说的“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可见无论善恶之事,乃至一切事物心都“不滞”,就是“无心”,也就是无“情系”。能作到对万事万物无情系,也就达到了佛的智慧之境,就是成就了佛道。冯友兰先生在谈禅宗的特点时说:自迷而悟,谓之从凡入圣。入圣之后,圣人的生活也无异于常人的生活。“平常心是道”。圣人的心也是平常心,此之所谓从圣入凡。惠表的观落花,而不用细究其多少,乃至新竹自青翠,时鲜水果自甜自酸,就是“但无一切心”,就是“于善恶事上不滞”。临济义玄所谓的“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这就是修道,唤做“无修之修”,乃是真修。惠表的境界,便即是修得佛法之后真正达到的佛家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