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花偶书


宋·道潜

岑寂一闲僧,春宵清兴增。

竹窗催梦雨,兰室对禅灯。

世事知虚幻,人情剪爱憎。

短长都分定,不恨百无能。

禅这种东西,初一看很抽象难解,不可思议;悟破了,则担水吃饭,行住坐卧,何处非禅。所以说禅即在生活中,只要随处留心,自可体悟。夜晚坐于灯下,灯花长了,拿剪刀剪掉,这本是平常琐事,参寥子却别具只眼,从中悟出了世界人生的大道理。

前半首写春宵独处之景。自己乃一个闲僧,终日悠游世外,心地清寂。在这春天的夜晚里,忽然来了兴致。窗外,绵绵春雨打在竹叶上,发出轻柔悦耳的清响。一个人在清净幽洁的小室内悄然独坐,若有所思。一盏禅灯,恍恍惚惚,一点禅心,绵绵邈邈。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描写,写出了春天雨夜特有的温馨宁静。幽静的夜景烘衬着他幽寂的禅心,心境两闲,俱皆无尘。最后一句点出“禅灯”,扣到题面上,引起了下边四句对禅理的阐发。

后四句从眼前景象升发开来,将记事、说理融于一炉而出之。眼前的孤灯闪闪烁烁,光影迷乱,从中可以看到世事的影子,纷纷扰扰的人世,不正如光影一样虚幻不实吗?灯花长了,需要剪掉,不然就会有碍光明,而且也易招来危险。而人情何不如此,有爱有僧即失空明自性,即丧般若智慧。要想见性成佛,就得除掉心中魔障,尽去爱恶之情。这两句是自己在剪灯之举中的体悟。“短长”两句则从灯芯方面落想。人生亦如灯花之长短,荣辱穷通各有一定之分,若能处之淡然,一切随缘,不生贪嗔,不起怨恨,邪见尘障自然无从侵入,对我清空湛然之自性莫可奈何了。

这首诗从剪灯细事中阐说佛理妙义,眼前的情景与禅理结合得较为自然,立意颇为新颖可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