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陈师道
远游游则远,安心心已安。
茅茨更何事,一坐五年宽。
客来问法要,示以无所还。
勿云空生默,听者不胜言。
这是一首咏唱斋室的诗。古来咏唱斋室的诗歌为数不少,而此诗独具特色。诗人所咏的丈室,乃一深得佛法者的斋室,因而使得此诗蕴含着浓厚的佛家义理,颇耐寻味。
“远游游则远,安心心已安。”遁入空门的佛家弟子,开始都有一个学习游历的过程,近则串州走县,远则出游国内,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则是游历学习的佛教僧徒中的著名人物。而佛徒游方学习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修习佛法。但是欲修得佛法,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安心”。《金刚经》所载如来弟子须菩提向如来提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云何降伏其心”。禅宗二祖慧可参见达摩祖师时,着重询问的也是“安心”的方法。“远游游已远,安心心已安。”此诗所咏丈室的主人,显然是一个经过游历学习,已经能够“降伏其心”,达到“安心”的境界了。
丈室主人既然达到了安心境界,因此能在禅观方面卓有成就。“茅茨更何事,一坐五年宽。”佛教以为禅定可以生慧,慧能除邪,增长佛道。心定犹如水静,水静方能映照万物。丈室主人长达五年修习禅定,所以由禅定生出的智慧可以遍参大千世界,使得世界万事万物与小小丈室密切相联,因而丈室也显得宽阔无垠。
“客来问法要,示以无所还。”禅观是佛法修习的门径。长期修习使丈室主人深契佛法要领,因而有人问询佛法,便答以“无所还”。“无所还”就是对尘世无所沾着。《楞严经》记载佛说:“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还味”就是不沾着尘俗的万事万物,这是佛法修习的第一要义。只有对尘世毫无染着,万念俱空,便是把握了佛法修习的要领。
“勿云空生默,听者不胜言。”结尾二句诗人告诫丈室主人,你讲的佛法要领已经很微妙了,不要再讲什么“空”可以产生“默默无言之理”了,不然信士们将有讲不完的言语了。据《维摩诘经》所载,摩诘修道有成,万念俱空,最后入于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的不二法门之中,也即默理之中。丈室主人经过学习游历,长期禅观,得佛法之要,已经可使信士们修至万念俱空的佛境了,因而若再讲什么非言语所能表达的“默理”,那就更会使信士们难以琢磨,言说不尽了。所以诗的结尾二句以反笔出之,看似劝止勿言妙道,实则进一步赞美了丈室的主人佛法出众,达到了摩诘大士的妙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