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口风雨留三日


宋·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舍旁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

黄庭坚初入仕途时,曾任北京国子监教授,三十六岁时改知太和(今江西省太和县)。这首诗即写于赴太和任途中。“池口”,今安徽省贵池县。诗人赴任途中,因风雨而滞留池口三天,将其地见闻及内心感触形诸诗篇,表现出不慕荣利,澹泊其怀,唯以读书自娱的人生态度。

首联扣住诗题写池口风雨三日:“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一座孤城,三日为风雨所笼罩,小市人家只能唯以菜蔬为食。这是一幅色调淡雅的孤城风雨图:长江岸边,一个小小的孤城,空中风雨萧萧,街市少有人行,家家因秋雨连绵,只得以菜为食。作者并未因路途阻雨而惆怅,反对这里小城朴素恬静的景象产生了喜爱之情。

颔联:“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属玉”,水鸟名。司马相如《上林赋》云:“鸿鹔鹄鸨,驾鹅属玉。”郭璞注:“属玉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舂锄”,即白鹭,因其遍身洁白,所以给人以高雅清闲的印象。而诗人却觉得,它的身虽闲但它的心却是愁苦的。这两句是在首联所勾画的孤城风雨图上再添上两笔:城外是青山和绿水,山边有一双属玉鸟和一只白鹭,使这幅画面越发显得清幽秀美。而一个“苦”字却也将诗人胸中的抑郁隐隐透出。诗大志大才高,却不为时用,屈居下僚,再加上朝中新旧党争激烈,他的好友苏轼即于作此诗前一年遭到“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政治气候的恶劣,自身的怀才不遇,都使他内心产生出苦闷情绪,因而触物兴慨,见白鹭而生出“身闲心苦”的感觉。然而,诗人对这个“苦”字并不着意渲染,点到即止。因为诗的前两联,毕竟是以写景为主,虽景中有情,然其情却是隐隐透出,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

诗的后两联重在抒情。“翁从旁舍来收网”一句,是在整个画面上着意突出的一笔。一个渔翁从旁舍来到水边收网,这一现象马上引起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我适临渊不羡鱼。”《淮南子·说林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汉书·董仲舒传》也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话,唐代诗人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说:“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都是表达积极用世的思想。而黄庭坚却善于将前人诗文化活,反用其意,以表达自己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这种艺术手法、这种思想境界,皆与佛教禅宗的影响有关。淡泊自适,本心清净,这是禅宗最为看重的人生理想境界;而不肯蹈袭、翻却成案,更能体现出禅风。禅宗历史上一度被视为佳话的慧能翻神秀谒语的公案,即为适例。神秀乃为弘忍的大弟子,本来是被人公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他在弘忍选择衣钵传人时写了一首谒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慧能却另写一首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翻案,真正体现出他的超人睿智,道出了禅宗的奥旨,因而被弘忍定为衣钵传人,于是他便成了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黄庭坚是禅宗的忠实信奉者,他不仅与禅僧多有交往,而且在自己诗歌创作中也常常显出禅宗的机锋,于寻常事物之中获致妙悟。在这首诗中,他说:人们都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而我却“临渊不羡鱼”,那也就无须结网了。以翻却前人成案的诗句,表现了不慕荣利的情怀。

尾联承颈联,从正面表现以读书自娱、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俯仰之间已陈迹”是代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语。王序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本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黄庭坚化用之,其意则重在感慨世事的无常。“莫窗归了读残书”中的“莫”同“暮”。连上句意谓,既然世事变幻无常,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归于暮窗之下,从残书中寻求乐趣吧!

山谷此诗脱弃凡尘,格调高逸,写景宛如画图,抒情力求恬淡闲适,语言清新古健,特别是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在寻常的事物形象之中参以名理,颇具理趣,别具一番风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