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黄庭坚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
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
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复潺湲,山川光辉为我妍。
野僧早饥不能饘,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
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黄庭坚于五十一岁时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徙戎州,在四川谪居六年之久。五十六岁放还,五十八岁起知太平州,到官九日又被除名,在鄂州(今湖北省武昌县治)作暂短的流寓。此诗即写于此年(1102年)九月途经武昌之时。经过人生的磨难和不幸,诗人为了解脱烦恼,便更加倾向佛教禅宗。他在《答王云子飞》的书信中曾表示,自己“已忘生死,于荣辱实无所择”了。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
全诗可分三部分。
从“依山筑阁见平川”至“洗耳不须菩萨泉”七句为第一部分,扣住“松风阁”三字写景。首句先点出“阁”字来。诗人说:这座楼阁依山而建,夜深人静,登阁远眺平川,星空灿烂,我来此阁,听到它的名字,心里感到适然。“老松魁梧数百年”一句点出“松”字来。无数参天的古松,魁梧的身影屹立眼前。“斧斤所赦今参天”一句可谓奇思妙想,诗人想象它们是“数百年”来遇到伐木者刀斧的赦免,今天才会高入云天。可见诗人对世间万事万物皆很敏感,他多么向往那种斧斤不施、天然自得的环境啊!像北宋元祐以来党祸频仍的局面,又有多少栋梁之材遭致摧折啊!写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二者融汇得何等自然!“风鸣娲皇五十弦”一句点出一个“风”字来。“娲皇”,指女娲。“五十弦”,指瑟。据《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是写阁间清风徐来,吹拂着参天老松,发出阵阵音乐般的响声。“洗耳不须菩萨泉”一句承风声而说那音乐般的松风之声令人心旷神怡,足以涤荡胸中世俗尘想,“洗耳”是厌闻世事义。晋代皇甫谧《高士传》载:“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菩萨泉”原是武昌西山寺的泉水,与许由洗耳之“颍水”无关。诗人如此将“菩萨泉”与“洗耳”连缀在一起,除了“菩萨泉”地处松风阁附近这个缘故外,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宋代士大夫多喜谈禅,并欲以禅理净化自心,解脱人生烦恼。黄庭坚此处又在这个基础之上翻进一层,他说“不须菩萨泉”,是说还有比禅宗更奏效的灵药可以解除人心烦恼,那就是山水清音。它可以使人澄心净虑,超尘脱俗。黄庭坚是精通禅学的诗人,禅宗的精髓就是随缘任运,摆脱束缚,追求彻底的自由。禅宗发展到宋代,已形成士大夫任性自然的适意哲学,已不再强调打坐、念经,而是直接从自然和人生中领悟出佛性真如。禅僧玄觉在《永嘉证道歌》中即唱道:“入深山,住兰若,岑岭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阗寂安居实潇洒。”任性而动,自由潇洒,大自然已成了陶冶性情、洗涤灵魂的最佳良药。面对松风亭的清幽美景,诗人发出“洗耳不须菩萨泉”的赞叹,他该是何等超脱!
从“嘉二三子甚好贤”到“晓见寒溪有炊烟”八句为第二部分,写作者与友人阁中夜饮,醉宿山寺。“二三子”,指武昌的几位好友。诗人说:我的这几个好友非常好客,虽然不甚富足,却仍要尽其所能,沽酒设宴,尽地主之宜。我们喝醉了酒,外面夜雨之声在廊间一直响到清晨。于是,我们便不回去了,索性卧于僧毡之上过此一夜。由于这场夜雨,干涸的泉中和燥热的石边又都充溢着潺潺的流水。经过这场秋雨的涤荡,山川特意为我展示出它的清美。野僧清晨虽饥肠辘辘,却不得喝粥,只见寒溪之畔升起缕缕炊烟。这一部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将自然美与人情美融为一片,夜雨的鸣响与寒溪的炊烟把人们引入一个更加清净空灵的天地,作者的精神也升华到一个澄澈光明的境界。“山川光辉为我妍”一句尤其富于诗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抒发人生感慨。“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这两句写诗人面对松风阁的清美景物,胸中忽然想到自己的两个诗友苏轼和张耒来。苏轼已于诗人写此诗的前一年(1101年)去世了,张耒也因举哀追悼苏轼而遭贬。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武昌与黄州相望,所以诗人登武昌松风阁便自然想到了曾被谪黄州的苏轼,可是苏轼却赴黄泉,岂不哀哉!张耒此次被贬,其贬所也是黄州,此时尚未登程,故诗人说:“张侯何时到眼前?”诗人多么想与他迅速相见,与他一起共叙友情,徜徉于山水之间,消尽人间的烦恼!“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钓台与怡亭都在武昌松风亭附近,怡亭有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篆书的铭文。这两句是承“张侯何时到眼前”而想象二人相见之时,游览武昌胜景的情形。最后抒写了向往自在逍遥之情。
此诗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章法腾挪变化,其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甚至“二三子”一类的用语,都显然存有受韩愈《山石》诗影响的痕迹,但黄庭坚是有创新精神的诗人,此诗的恢宏博大的意境,老到矫拔的语言,确又超过了韩昌黎。诗人所抒情怀之可取,不止于以禅宗解脱人生烦恼,更在于以大自然的清幽美景净化精神世界。这正如清人蔡絛在《西清诗话》中所说:“黄太史诗,妙脱蹊径,言谋鬼神,唯胸中无一点尘俗气,故能吐出世间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