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黄庭坚
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
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
灵源大士人天眼,双塔老师诸佛机。
白发苍颜重到此,问君还是昔人非?
黄庭坚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自四川贬所东归,第二年从湖北江陵下岳州,经巴陵、平江、临湘,进入通城,途经武宁的黄龙山,其后赴洪州分宁探视家小。这首诗即写于归家途中,诗题中的“清禅师”是作者的旧友惟清和尚,二人情谊颇深。“款语”,亲切交谈。
“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幕阜峰”,与惟清所住的黄龙山相对。这两句即诗题中“无日不雨”、“继而晚晴”之意。
颔联“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写大雨过后的情形。久雨之后,野地沟池中水涨了许多,农田里也积满了雨水,《埤雅》曰:“鸠,阴则逐其妇,晴则呼之。语曰:天欲雨,鸠逐妇;既雨,鸠呼妇。”此处以“晴鸠却唤雨鸠归”写天转晴。
颈联“灵源大士人天眼,双塔老师诸佛机”,这两句便是诗题中“邂逅禅客戴道纯”,与之“款语”,所谈的话题。“灵源大士”,指惟清禅师,他自号灵源叟。“人天眼”,谓独具慧眼,能洞悉佛教真理,成为人天眼。“双塔老师”,指惟清禅师所属的黄龙宗的创始人慧南祖师和惟清禅师的谪传师父祖心禅师,二人死后骨灰塔都建于黄龙寺,故谓之“双塔老师”。“诸佛机”,意为诸种佛教真谛之所寄。语本佛偈:“若人生百岁不善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这两句诗大意是说,惟清禅师具有洞悉诸般佛理的一双慧眼,他的祖师和师父更是诸般佛理真谛之所寄。这里表达诗人对禅宗临济宗的虔诚信仰,也是对方外友人惟清禅师的热情赞美。
尾联“白发苍颜重到此,问君还是昔人非”,感慨自己由贬所归来,已经明显变得衰老了。欧阳修《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僧肇《物不迁论》曰:“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这首诗尾联两句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沉感慨。仕途坎坷,人生折磨,而归之于佛理,这说明了诗人对佛教禅宗的态度。僧肇的《物不迁论》的宗旨是说明万物虽动而常静,他认为:“必求静于动,故虽动而常静。”他引梵志的话意在说明“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变中有不变,今我中有旧我。黄庭坚化用禅语,与原义却有不同。他主要不在于强调静和不变,而是感慨宦海风波使自己从形体到内心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故以“白发苍颜”状写外貌。所以说结尾一句似问戴道纯,实为自叹自问,其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含,有对自身经历的回忆,有对人世桑沧的感慨,有对人生哲学的思索,等等。全诗精彩之处,皆于尾联两句之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