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赵师秀为永嘉四灵之一,时人认为他虽然名居四灵之末,而其诗实居四灵之首。他的诗多是反映其啸傲园田、寄情林泉的闲逸生活。此篇即表达了他对僧人出世生活的钦羡之情。
诗为五律,首联写僧舍:“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在岩石层层的半山腰上凿洞而居,做为僧舍,一扇小门敞于屋前。这自然是一个人迹罕至之所,很少有人攀援而上。视其所居,已可想见其人,定是一位不喜喧嚣、乐于清静的超尘脱俗的高僧。颔联再以“一鸟”和“数花”加以衬托:“一鸟过寒水,数花摇翠藤。”这里,偶尔有一只飞鸟掠过,几朵野花在岩间自由自在地开放,支支翠藤悬于半壁,在微风中微微摇曳。“少人登”而唯有“一鸟”和“数花”相伴,越发显出其地远隔尘世的特点。以上四句,是一幅山野僧屋图。诗人以十分省练的笔墨、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出这幅图画,所用色彩又以“寒”“翠”这样一些冷色为基调,其意皆在于突出环境的僻静和清幽。
诗的颈联由环境写到了人——岩居僧,写这位僧人的日常生活。他每日里以冰下清冷澄澈的泉水煮茗。品茗,是表现其闲散自适。“香炷佛前灯”是写他日常的修持。除此之外,别无他事矣。多么萧散!多么悠闲!因是佛门净地,其处无所不净。连煮茗也要用“冰下水”,这个“冰”字也显露出这位僧人冰清玉洁的人格。至此,一位清净恬淡、超尘脱俗的僧人形象已经塑造完毕,赫然现于读者面前。
尾联由“岩居僧”联想到自身:“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这才是全诗主旨之所在。诗人钦羡岩居僧的恬淡生活情趣,因为诗人和岩居僧二者之间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逃名”。他们都已斩断了名缰利索的束缚,都是社会上的自由人。诗人于此处所表现的,正是宋代士大夫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思想倾向:追求一种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的人生哲学。
全诗绝少修饰,意境清幽淡远,颇富于禅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