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夜坐


宋·林一龙

寒滩远嘶月,遗响到岩壁。

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

灯微夜气分,星冷山露滴。

危坐独何为?人间睡方黑!

这是一首冷寂的五言律诗。宋朝亡后,诗人隐居林泉,求禅修道,希求得到解脱。这首五律,记述了诗人参禅的心理历程。

“寒滩远嘶月,遗响到岩壁。”首联用语清瘦,可能因诗人亦为永嘉人,其诗受永嘉四灵赵师秀等人的影响很大。一个“嘶”字,极见其凄楚。一片凄楚、清冷的月光,远远地照射着寒冷的河滩,月光波动,似乎可以隐约地听到月光碰到岩壁发出的声音。这种写作技巧,显见来自贾岛、姚合等人。而这种冷寂的境界,透出诗人对尘世的失望,诗人只有在学禅中忘却人生的烦恼。

“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悠悠,语意双涵,指长久、纷杂。《易》,即《周易》,因《周易》可用来占卜,参悟盈虚玄理,所以用以借指佛家禅说。颔联采用对比手法,描述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做为封建士大夫,诗人自然知道要“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可惜诗人生不逢时,南宋灭亡,江山改易,诗人经济之志、利禄之心,早已成为泡影。“悄悄”二字,可见诗人对尘世的冷淡。归隐之后,诗人开始参悟洞明虚无的禅学。

“灯微夜气分,星冷山露滴。”禅宗认为:参禅者须领悟这三种境界,方为悟得真谛。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曰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诗人禅心萌动,对尘世心灰意冷。夜气之中,觉得灯微光弱,山露清凉,甚至连星光也觉得冷冷清清。这种冷寂,虽极寂静,但诗人尚未领悟到万相皆空的要旨,心中尚有二个“我”在,仍停留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

“危坐独何为?人间睡方黑!”危坐,即端坐。时至夜深人静,万籁无声,诗人正襟危坐,意欲何为?诗人以设问做结语,让读者自觅答案。诗人夜深不寐,只能是潜心修道,思悟打破生死之关。诗人参禅,虽未达到响寂双亡之境,但已经看到诗人精思日进,加上尾联叙说诗人自己禅心逾来逾坚,暗示其终能见性成佛。

此诗所述,可以窥见宋末士大夫参禅之心境。由于元人入侵,国家灭亡,他们只好逃向禅宗寻求慰藉。南宋遗民的身份,使他们对尘世充满了绝望,这种家破国亡的失落感使得其诗境多为冷寂的禅境,而不是完全解脱之后那种空寂禅悦之境。这既说明他们的禅功还不到家,同样也说明“云空未必空”,现实生活的折光仍可从他们的禅诗中折射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