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旭
不趁斋钟不问禅,云扉偶到兴悠然。
老僧知我游山倦,丈屋开轩借榻眠。
暂把尘心抛俗累,恍如香界到诸天。
斋童送茗来呼觉,销尽炉中柏子烟。
此诗着眼于“闲”字,写性情淡泊,适意人生的追求。
首联点明了作者的身份,不趁斋钟,也不参禅问佛,像云门涌出的云彩,兴趣所至,盎然生机。悠闲并不指白云,而是人心境的外在体现,云本无情,而心却有情,“悠然”是槛外人对自然的感知。
第二联对仗工整,意思明了。借寓僧寺,安然入眠。诗人借助于行动突出心态的平静,反衬出静态下的行为,安然游山,疲倦则眠。这里并没有写景,我们眼中却有景,古庙处深山茂林之中,正像诗人在其他诗里的感受一样,“秋声连涧壑,岚气湿裳衣。”(《游光华寺》)“碧沼流泉一镜清,等闲风浪不曾生,池边寄语来游者,但濯空山胜濯缨。”秋声萧瑟、流泉清爽,陶冶了诗人的情操,心灵与山水融为一体,“等闲风浪不曾生”是何等的静寂,诗人虽不参禅问佛,但真正达到了“心外无境”的空寂。
颈联一个“暂”字承接这份宁静,摆脱生活烦忧,心身皆进入清静状态。“恍”意谓着他悟透人生,犹如禅家顿悟,以心传心,直性见佛。“恍如香界到诸天”是顿悟的真实写照。“香界”指佛寺。“到诸天”是境界的升华,这种豁然开朗的心态是难以体会的。最后一联作者写出了这种感受,斋童送茗才把他从“诸天”唤回,炉中的柏子香早已燃尽,生命在静寂中飞逝,无欲无望,六根清净,沉浸于忘我的境界。
这首诗写“闲”其实是写“空”,以物我两忘的静态表现,前四句以动写静,以随意任性写适意人生,像禅宗所说的“禅是平常心”,饥时吃,困时眠,把握住现在,用本性去生活。后四句写诗人对“空”的体验,身心融入自然,时间悄然流逝。总之,宁静、淡泊是作者对生活的追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