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重岩之下六首 其三

重岩之下六首 其三


元·清珙

重岩之下,蛇虎为邻。

我心既忘,彼性亦训。

人生在世,各具天真。

含齿戴发,胡为不仁。

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说明人心若存佛法,毒蛇猛兽亦可训化。“蛇虎为邻”,继上首诗对居处环境的介绍,进一步交待所居环境的僻远,常有蛇虎出没。毒蛇猛虎,性情凶残。但是由于诗人泯除了机心,专注于佛法的修炼,致使佛法感化了蛇虎,使凶猛的蛇虎性情变得训顺。毒蛇猛兽为佛法训化的故事,佛教史籍中确有其例。《法苑珠林》记载:晋朝和尚释法安,一日正在林下坐禅,突然见一只猛虎负人而至。法安心定不乱,为猛虎宣讲佛法,并为虎授戒。虎为佛法感化,踞地不动,过了一会儿,弃人不顾而去。这便是有名的佛法训虎的故事。《西游记》中有不少佛界神人以狮虎为坐骑,也可视为佛法训化猛兽的例子。但是这里必须强调一条,要使蛇虎感化,首先自己诚心皈佛。释法安所以能以佛法感化猛虎,根本原因在于自己首先是佛法中人。所以诗人说:“我心既忘,彼性亦训。”“我心既忘”,即心忘尘缘,而忘却尘缘,泯除机心,也就是一心向佛的意思。

后四句为第二层,说明众生皆有真如佛性,皆应弃恶向善。“人生在世,各具天真”,这里的“天真”,指天生所具有的佛性真如。大本《涅槃经》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连“一阐提”,即断除善根的人,也就是弃善作恶的人,自身也具有佛性。一旦其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我国佛教发展到唐宋以后,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甚至连石块瓦砾也具有真如佛性,也具有成佛作祖的可能性。既然众生皆有佛性真如,皆有作佛的可能性,那么作为含齿戴发的人来说,当然应该努力向善,精勤修炼,从而使自身佛性发扬,恶性消尽,达到成佛的境界,而决不能作恶行奸,增添内心的迷妄,将佛性污染掩盖。

心仁兽可训。众生皆具佛性,若去迷除妄,断绝丑恶,便可使佛性光大,心底仁慈。众生仁慈,禽兽训化,此土便可成为佛国净土。这就是禅宗普渡众生的最高追求。诗人清珙之所以要隐居重岩之下修炼佛法,其动机就在于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