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珙
重岩之下,静默自居。
三际不来,必如境如。
斜月半窗,残火一炉。
嗟被睡夫,蝶梦蘧蘧。
这首诗写辛苦修炼,参禅悟道,使心中杂念不生,深契真如。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为一层,写对佛理真如的参悟。“重岩之下,静默自居”,诗人自居于重岩之下,目的在于修炼佛法。而佛法的修炼,一个重要途径便是“静默”,也就是“静虑”,亦谓之“禅观”。“静虑”,就是平静心境,进行内心观照。观照什么?“三际不来,心如境如”,这两句是诗人内心修证,参悟佛理的高度概括,也是一般佛教僧徒进行禅观的主要内容。“三际”就是“三世”,即过去、现在、将来三个世界。三世中的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空幻不住,所以佛教认为“三世不相待”,“三世不可得”。《维摩诘经·弟子品》说:“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而且,不仅“三世不可得”,三世心也不可得。《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既然三世万法,包括三世之心在内皆幻皆空,因此佛教,尤其是禅宗僧徒特别注意修炼“心不滞于物”。“心不滞于物”,换言之就是万法不存于心。诗人所说的“三际不来”,就是三世中的万事万物不系于心。“心如境如”,就是心境皆空,也就是我空法空。佛教认为万法皆空,所以“空”为万法之性,谓之法性。“法性”也叫真如实相。“心如境如”就是达到我空法空的境界,心契万法的真如实相。僧徒修行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渗透了佛理。所以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对佛理的参悟,使心境契合实相真如。
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修道的艰辛。“斜月半窗,残火一炉”,说明诗人参悟佛理的修炼,时间已到了后半夜,炉火已经烧残,月行已过中天,茅檐投下的影子,已照亮了半个窗子。这时那些嗜睡之人已经进入甜美的梦乡了。“蝶梦蘧蘧”,简称作“蝶梦”,语出《庄子·齐物论》,说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栩栩如生;梦醒之后,庄子感到非常惊奇可疑。后世因此称睡梦为蝶梦。“嗟彼睡夫,蝶梦蘧蘧”,两句反衬一笔,以嗜睡者的梦美,反衬诗人参悟佛道的苦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