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珙
重岩之下,目对千山。
一根返源,六处皆闲。
白雪飘飘,绿山潺潺。
动静自忘,别是人间。
上一首诗写通过禅观而悟解佛道。这首诗则写通过观照具体事物即千山,使眼根解脱,进而达到六根清静,心契佛理的境界。全诗亦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观照千山而心悟佛法,后四句为第二层,写领悟佛理后的境界。
先看诗的第一层。“重岩之下,目对千山”,“目对千山”即通过眼观千山,领悟佛家色空的道理。《般若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所以是空,因其为四大和合而成。千山何尝不是这样呢?而“空”为佛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涅槃真如之境,非空莫入。佛教教义认为,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法相接。六根接六法谓之“境”。而众生一旦一根譬如眼根悟入了佛理,即已达到了诗人所说的“返源”,其余五根因皆为一心所支配,故而同样也就达到了“返源”解脱的境界。《楞严经》说:“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正因为如此,诗人才说“一根返源,六处皆闲。”“六处”就是“六根”。“六根”、“六境”统称为十二处。“六处皆闲”,就是六根不为外境所染,皆得清静解脱。所以诗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写眼观千山而心悟佛理。
后四句为第二层,写领悟佛法后的境界。“白雪飘飘,绿水潺潺。动静自忘,别是人间。”“千山”属色,其性为空。诗人既悟山之为空,其余万事万物诸如飘然而下的白雪,潺潺流淌的山间溪流等等其性皆空。诸法性空,其动静亦空,因而心不应滞于动静,也即诗人所说的“动静自息,别是人间”。“别是人间”,即达到了佛法的境界。可见第二层是以领悟佛理后的境界去观照万事万物,这时觉面前展现的世界,迥然不同于以前的境界,有一种处世而超世之感,观万物而归之于佛理,心不为外物所沾执系缚,也就是达到了所谓解脱的境界。而解脱之境,便即是佛境。佛教不是亦名解脱道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