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欲
千岩秀出万物表,下视乾坤一何小。
散花无路到诸天,只许青山自围绕。
青山不碍白云飞,丹崖岂逐春风老。
拟问岩中事若何,春来拂晓闻啼鸟。
清欲,字了庵,号南堂。初住集庆开福寺,继主本觉禅院,后迁灵岩。《秀岩赠挺首座》这首诗,似是其主持灵岩寺时歌咏山水的作品。挺首座应为其法筵上座。秀岩应是灵岩一带高峻秀丽的山峰。
“千岩秀出万物表,下视乾坤一何小。”写秀岩的高峻。“秀出万物表”,既赞秀岩之秀,又叹秀岩之高。“下视乾坤一何小”,活用杜甫咏泰山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次突出秀岩的超拔出世。
“散花无路到诸天,只许青山自围绕。”“散花”,指天女菩萨。维摩经会中,有位天女散花诸菩萨,花皆由诸菩萨身上落下,独大弟子身上花不坠落,天女曰尘习未尽,故花不坠落。“散花无路到诸天”,这里意在表明秀岩的险峻,以至连天女也无可攀登。“青山自围绕”,说明秀岩与群山,形成众星拱月之势,群峰环绕在秀岩周围,表明秀岩与诸峰区域广袤。
“青山不碍白云飞,丹崖岂逐春风老。”“山不碍云”,其意不在山势之高,而在于表现秀岩耸立,白云缭绕的动人画面。“丹崖岂逐春风老”,更表现了春风沐浴秀岩,群峰生翠,与赤红的悬崖相映成趣的情景,突出了秀岩风光的秀丽。
“拟问岩中事若何,春来拂晓闻啼鸟。”此联上句提顿,下句用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名句作答,道出了作为修道山中的诗人,春晓观看秀岩山景,心旷神怡,鸟唱悦耳,因而倍增欣愉的心境。而且诗人还可能从其中悟出些玄妙的佛理来呢?
儒、佛、道三教皆喜爱山水。孔子有“乐山”“乐水”之言,庄子有“山林”、“皋壤”之慨,然而若比之佛教,佛教则更加强调僧徒应修道于山水之中。它以大量的篇幅,不厌其烦地论述僧徒在自然山水之中修道的原因。东汉安玄所译的《法镜经》中就说:“居山泽者解诸谛,居山泽者解诸阴,以法制诸情以禽诸,进入不忘乎道之意。”佛教的这一思想,基本上被我国佛教所接受,僧徒多乐于在山水林泽之间修炼佛法,因而出现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情形,而古代遗存至今的众多寺院,皆星罗棋布于山水之间便是最好的证明。僧徒喜山乐水,徜徉于其间,能诗善文的高僧在修道之余,写些山水诗文来咏唱山水,便是自然而然之事了。我国山水诗歌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出自僧徒之手,这当然是毫不奇怪的。元代僧人清欲这首诗,便是其中较好的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