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闲馆夜坐


元·倪瓒

隐几忽不寐,竹露下泠泠。

清灯澹斜月,薄惟张寒厅。

躁烦息中动,希静无外

窅然玄虚际,讵知有身形。

倪瓒作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为后人推崇,以天真幽淡为宗,画风“萧瑟寒寂,清旷淡雅”。这不是对命运的悲叹,也不是对大自然的抗争,而是追求和谐的审美情趣。不仅绘画,其实他的诗作也与他的画风一样,追求超然,摆脱尘世,躲进内心的恬淡,此诗正是他对“空寂”的体验。

首联的“隐几”,指凭几案而坐;与题目中的“夜坐”相照应。空荡荡的萧闲馆里诗人独自闲坐,没有一丝睡意,窗外竹露生凉,送来阵阵爽风,透出幽静肃穆。“泠泠”二字既写声音悦耳,又写感觉宜人。接着由首联的室内气氛转向环境,视角也发生不断的变化,屋内清灯暗淡,斜月朦胧,孤灯夜照,诗人闭目遐思,这份静寂只有作者自己能体验到,留给人们的是疑问,孤寂?忘我?然后写作者内心的感受,世俗的烦躁在瞬间消逝,化为空寂。“希静无外聆”是空寂的体现。《老子》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希静在此是听而不闻的意思,也就是说诗人的情感远离尘缘,正象明代僧人德清所言:“斯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物既不能碍人,人又何碍于物耶?”(《憨山梦游全集》卷一),诗人在此已达到物我无碍,人物交融,处染常净,其乐无穷的地步,所以下文中“窗然玄虚际,讵知有身形”的忘我之境是自然达到的。

诗作写内心的恬淡,非常注重意象的选择,色彩的描绘,竹露、清灯、斜月,都显得清冷暗淡,而对静谧的自然、空寂的宇宙抒发着内心的淡淡的情思,在平静中领略到人生的恬淡,以心以纯净应万物之不变。正如六祖惠能所言,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如果心如静水,本性清净,物我两忘,自然能达到不加修饰,平淡幽远的意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